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30篇
丛书文集   243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1348篇
社会学   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认为在"化"尾动词构成的致使语态句中,"化"尾动词具有"使……变化"和状态间临界点转变的语法特点,它同时具有致使词功能和致使状态意义。"化"尾动词联系着致使原因和致使对象,共同完成句式的致使意义实现。通过句式比较分析了"化"尾动词构成的致使语态句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语用原则视域下的情态隐喻及其客观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礼德的情态隐喻有一种主观命题客观化的交际取向,它表达了一种说"肯定"即"主观"时实际上意味着"客观"即"不肯定的"含义.Zipf的省力原则为霍恩的Q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加上莱文森的数量原则的充实,使得我们有可能从语用的角度来阐释交际中情态隐喻"说是而非"的客观化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3.
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英文商务合同越来越频繁的在经济合作中使用,而合同的法律性要求在撰写英文商务合同中对英文合同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本文就针对英文商务合同的几个显著特点进行了分析,以避免合同撰写中产生这些错误,进而避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4.
一组相关的带"个"实例构式可以被统摄在图式构式"Np(代)+(来)+(V/A)+(数)+个+C"构式之下,并呈现出两条承继路径。这种承继被统摄在构式义之下,其表现方式为构式语用功能和内部相关成分准入之间的共变,而促使这种共变产生的是构式和词汇之间的相互压制。  相似文献   
105.
一般来说,运用在进行体中的动词通常是动态动词,而静态动词一般不用于进行体.本文通过大量例释论证静态动词也可以在一定用法上接受进行体.当静态动词确实用于进行体时,除了增添进行体的短暂性外,在某些意义上已重新被解释为含有动态的意味.且当静态动词在进行体中出现时,它们还赋予一些句子"喜怒哀乐"等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06.
情态隐喻是人际隐喻的一个重要概念.商务英语信函中有大量的情态隐喻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商务信函英语中的情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并分析了情态隐喻在商务信函中所表达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07.
虚义动词发挥的根本性作用不外乎两点:一是济造句之穷;二是提供一种更适合语用需要的表达方式.英汉虚义动词各具特点,在使用范围、表意特点,以及内外部结合规律等方面体现出诸多差异.虚义动词为我们提供一个由汉语看世界语言、由世界语言看汉语的理想之窗.  相似文献   
108.
绝对合璧     
王润民 《老友》2009,(2):52-52
一日,与老友昌飞公司原总工程师王先生久别重逢,谈笑间话题转到对联这一中华国粹时,让他回忆起五十多年前的一则片玉,说是出自他老师的老师,至今无人合璧,希望我能为其觅得一下联,以释其怀。  相似文献   
109.
政治语篇翻译过程中的情态转换表明,情态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会对政治语篇中话语原有的权力基础和权威意识产生一定程度的弱化和模糊,同时,情态副词的适当运用又能消除这种模糊性,影响政治语篇翻译的意识形态建构。  相似文献   
110.
日语授受动词由于其蕴含了"内外意识"、"恩惠意识"、"上下关系"等日本特有的文化,使非母语的外国学习者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了解日本社会的历史、文化、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造成的。因此,掌握一种语言,切不可忽视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明白了中日两国间恩惠意识的差别之后,便应该从母语和本国文化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体会日本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加精准地使用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