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69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分析感应电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遗传算法(IGA)的递归模糊神经网络(RFNN)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于交流感应电机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中的转速控制器中,对感应电机实现精确的速度控制。为满足控制运算实时性的要求,采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作为速度控制与运算单元,成功完成了递归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DSP实现。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13.
正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西藏雷电发生的频率要高出四五倍,年平均雷暴日介于57.1~78.8天之间,而拉萨的年雷暴日数达90多天。布达拉宫的相对高度117米,东西绵延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殿宇楼阁近1000间,面积达12万平方米。如此高  相似文献   
14.
肖群忠 《船山学刊》2018,(1):96-101
《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旨在以因果感应之理与事,劝人为善去恶。一方面要"众善奉行",另一方面要"诸恶莫作"。主体部分提出了行善去恶的实质主义的道德行为规范,回答了人们应该如何正确行动或者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在总论和结论部分提出了"善恶报应"的道德制裁理论,回答了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研究《太上感应篇》的行善去恶论所包含的传统道德智慧,对我们加强当代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这就是我们要用理性自觉、价值信仰和好的制度安排与道德法律化去促进人们行善去恶,这是促进中国社会道德进步的动力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天人感应"既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风险文化.它源于谴责,成于化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并以逆向推理获取警示效果.从最早带有"天命论"色彩的"敬天保民"观念,到使其完善的邹衍的阴阳五行观念,再到最终构成体系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反思性思维,彰显了"天人感应"的风险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孙陶 《职业》2012,(3):76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原理。2.能力目标(1)学会用图像处理数据。(2)会正确分析误差。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实事求是的教育。(2)细心分析数据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吴震 《船山学刊》2012,(4):110-120
德福之道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这一问题发生甚早,早在汉代《尚书》诠释学中,就已发现《尚书·洪范》“五福六极”所讨论的便是这一“德福之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历史考察,旨在揭示五点:一、“德福”问题构成了商周宗教文化的一个核心关怀;二、在“德福之道”这一问题领域中,“天”的存在不可或缺;三、“人感天应”的天人感应以及善恶报应说是理解德福之道的关键;四、德福之道在宗教上又表现为“转祸为福之道”;五、宋明尤其是晚明以降,儒家在行善实践领域呈现出与宗教互动的面相。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高职院校《体育概论》课程为例,探究了一种基于感应讲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论述中,对该感应讲解技术的构成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采用教学对比法研究了该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证实:应用该技术构建的多媒体教学场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考试成绩,对《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汉唐时期,"枉矢"被认作是昭示动乱、灭亡的流星天象。截至北宋前期,史籍记载了17次秦末至唐代的"枉矢"天象,而这些记载中出现了发生时间的错乱、描述细节的出入、占辞事应的牵强附会等问题。对"枉矢"的解释,也从《史记》、《汉书》所见的两种,增加到了唐代《开元占经》等书中所见的数十种。其中部分可能是后人参考之前天象后的时事而修改、增加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时人们之所以如此迷信"枉矢",是与汉唐之际阴阳五行为主的主流儒家思想、佛道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统治者或有心人的有意推波助澜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