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69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董仲舒哲学将现实的伦理性问题提升到形而上学的层面,使其抽象化、绝对化,再以此为标准,用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明确显现出与"伦理的存在论化(Ontology of Ethics)"有关的一些基本性特征,为此,他采用的主要办法是先把人的日常行为投影到阴阳理论中,然后再根据这一阴阳理论规定人伦关系。但是他的天人感应说在实现天的人格化之时,还与灾异学说相关联,几近把天表现为有意志的主宰性的人格神。由此,在董仲舒哲学中,道德价值的根源从自觉的人心转移到了有意志的天,结果,只要符合天意就认定其是有道德的了。因董仲舒理论中有过度神秘化、宗教化的因素,它与先秦时期孔孟的天的概念差距很大,所以不容易被儒家的正统理论所接受,后来受到了许多批判。  相似文献   
22.
自然美的生成问题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角度诠释,自然美的生成基于三个方面:生产劳作活动培育了“自然的人化”力量;生产劳作活动培育了人与自然对象之间动态同构的生命感应模式;生产劳作活动培育了自然形式向美的形式的生成.这三个方面的成果促进了自然美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23.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24.
吴震 《船山学刊》2012,(4):110-120
德福之道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这一问题发生甚早,早在汉代《尚书》诠释学中,就已发现《尚书·洪范》“五福六极”所讨论的便是这一“德福之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历史考察,旨在揭示五点:一、“德福”问题构成了商周宗教文化的一个核心关怀;二、在“德福之道”这一问题领域中,“天”的存在不可或缺;三、“人感天应”的天人感应以及善恶报应说是理解德福之道的关键;四、德福之道在宗教上又表现为“转祸为福之道”;五、宋明尤其是晚明以降,儒家在行善实践领域呈现出与宗教互动的面相。  相似文献   
25.
在分析感应电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遗传算法(IGA)的递归模糊神经网络(RFNN)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于交流感应电机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中的转速控制器中,对感应电机实现精确的速度控制。为满足控制运算实时性的要求,采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作为速度控制与运算单元,成功完成了递归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DSP实现。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6.
箕子总结夏商文化成果 ,向周武王陈述《洪范》九畴 ,阐述了“五行”、“王道”和“天人感应”三大思想 ,对后代影响深远。他是中国第一个思想家 ,是儒家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27.
沈顺福 《东岳论丛》2007,28(2):36-40
理解的基本原理分为五条。命题⒈符号表达主体的主意,即符号原理;命题⒉主体能够接受、认识这个符号,即认识原理;命题⒊主体能够将这个认识还原为现象,即认识还原原理;命题⒋主体能够解构现象,即现象解构原理;命题⒌理解的实现最终表现为主体与对象之间感应,即感应原理。只有当两个主体之间产生了感应,理解才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8.
感应思想是《周易》的基本和核心思想,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形成和特点的重要途径.《周易》中的感应思想有同类相感和阴阳感而为一两个方面,前者本质上是形式逻辑中的类比推理,但比类比推理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后者本质上是对立统一规律,但由此导致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则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9.
徐志辉 《齐鲁学刊》2004,1(4):99-103
天人感应观念在东西方都曾长期存在。在中国,阴阳五行、观物取象、占卜预测、方技术数、典章仪式和谶纬之学中都渗透着天人感应观念,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这种观念表现为大小宇宙论,它也同样广泛存在于文艺复兴之前的整个欧洲,并通过星象学、各种巫术、宗教仪式和墓葬形制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了人类早期有着大体相同的宇宙观念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30.
动生电动势与暂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民 《殷都学刊》1994,(2):30-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