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261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279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546篇
社会学   194篇
统计学   16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1.
人口结构演变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明晰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结构因素统一纳入“内外交互作用”框架分析并优化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人口结构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城乡结构与规模等属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围绕“双核心”地区呈带状分布,重庆地区男女性别比普遍高于四川地区,主要与地区产业结构相关,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且空间上围绕“双核心”地区呈明显“核心-外围”特征。(2)人口具有自我发展的生产性及空间分布的流动性,表征为源于内部结构变化的自然增长和源于外部环境影响的机械增长,是地方化与区域化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以及人口结构内部因素使区域人口“流”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引致的人口流动和机械增长作用更明显,而人口自我生产性的下降负向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3)人口...  相似文献   
312.
正确认识并建设好城市新区对于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各城市新区具有相近的特点,同时面临共同的挑战。为应对共同的挑战,各城市新区要积极统筹发展,在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坚持错位发展,克服要素供给约束;二是坚持定期协商,克服行政体制约束;三是坚持联动发展,克服市场空间约束;四是实施坚持高质量对外开放,克服地理区位约束。  相似文献   
313.
成渝城市群4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的引力模型,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规模完善,成都和重庆在人口分布、产业分布、城镇化率等各方面各有优势。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具有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交通指向性和相互强联系的特点。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加强多方交流,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可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14.
2020年,成都市温江区人社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指引,以"创新提能年"为主题,坚持"365"工作思路,积极应对疫情挑战,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多项工作获上级肯定和表扬.  相似文献   
315.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日趋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城市群(圈)的涌现。城市群(圈)的发育和发展,要求有完善的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支撑,需要大量的投资。  相似文献   
316.
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域协同研究正如火如荼,但现阶段学界尚有待阐明区域协同瓶颈之因并提出解决之法及相应的区域协同新机制。本研究试图聚焦于此,在理论层面梳理区域协同瓶颈产生机制与区域协同新机制,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进行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在实证层面检验本研究的两个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发现,以机关事务为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治理尺度差异,这与中央政策调控共同构成协同的内外动机,驱动成渝地区深化合作意愿,卷入区域协同;与此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两地机关事务标准化协同工作中亦有所披露,并阻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发展。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案例分析结果:推进协同地区加强行政治理协同、推进治理尺度统一具有紧要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标准化执行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的行政治理协同增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互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此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部协同卷入的奖惩机制不完善,行政治理协同还需大力推进,两地协同仍有较强的地方本位意识。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地方保护现象是长久以来中国实行区域分治所衍生的治理产物,消弭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区域一体化思维成为协同瓶颈破局之必然要求,而基于行政尺度视角出发的行政协同治理则可能通过为地区卷入协同建构与区域空间相适配的治理尺度,从而成为区域协同必然的路径选择。并且,协同是基于时间矢量上不断发展变换的过程,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牢牢把握不同阶段中区域协同"动机—路径—目的"三核心元素以寻求合理的区域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317.
当下区域人口发展面临的失衡风险之大、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长此以往将对民族复兴和国家永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和规律,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然成为破解少子老龄化、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瓶颈的战略选择。于是,依据2000年、2010年、2020年成渝地区16个城市单元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区域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综合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了人口均衡发展内外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第一,成渝地区人口内外系统的耦合发展状况尚可,但均衡发展综合水平、内外系统协调性相对欠佳;第二,时序变化上,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由低到高,整体趋势向好;第三,空间格局上存在一定的地区异质性,“双核独大”“节点崛起”与“中部塌陷”并存;第四,内部系统发展滞后逐渐成为制约区域人口均衡发展的主因。这意味着,要想真正实现区域人口均衡发展,一方面要从夯实内部根基入手,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还要着力提升劳动力质量,协调好城城、城乡之间的关系,以动态保持人口总量的势能优势,持续释放质量型人口红利,不断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另一方面,要尽力解除外部系统束缚,包括大力发展幼托服务、提升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318.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之一。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国际化功能大都市圈,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群发展关系。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群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群要想在世界城市全球竞争的关系中占居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必须创造合理的、跨行政区域的、有内在市场机制关系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群结构体系,直接参与城市全球化的竞争,创造中国区域现代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319.
所谓两型社会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并首次将其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20.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关键路径,目前存在两大核心问题:如何评价走廊的空间特征、如何高效优化走廊保护与发展的路径。通过走廊建设评价应对文化旅游资源与空间建设效率问题则是一种新思路,在厘清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构建走廊建设评价模型,综合熵值法、空间可视化分析等对走廊内44个市县进行评价并归纳其空间特征。最终从双城都市、山城军事、浅丘农工商、峡江生态、汉苗土家民族五大文化出发,围绕巴蜀文化共同主题和关键区域,浅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完善巴蜀文化建设数据支撑与方法依托,丰富成渝市县文化旅游走廊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