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261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279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546篇
社会学   194篇
统计学   16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5 毫秒
34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集群式发展成为世界普遍现象。以长株潭为核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衡阳、益阳、常德、娄底在内的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国15个城市群中的一个。“十一.五”开局以来,湖南省把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目标锁定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产业高效聚集  相似文献   
342.
在我省山区经济的发展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把广大丘陵地区的经济搞上去,就成为实现我省“富民升位”的又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着重从发挥中小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促进丘陵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我省丘陵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地位 四川的丘陵地区面积不大,但处于四川的腹地。从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是人多地少,田多土少,冬水田比重大。根据1983年分县统计资料,我省丘陵地区中的66个县,共有人口5,614万,其中农业人口5,234万,分别占全省总人口和农业人口的56%  相似文献   
343.
基于2006~2014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活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活动空间相关性弱,创新极化特征突出。从影响因素来看,高科技企业是促进城市群创新的核心因素;研发资本投入、人口活力及公共图书量对珠三角城市群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研发资本投入和高校在学生人数在激励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的创新,而研发人员和外商直接投资既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创新。  相似文献   
344.
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成渝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对其收缩的空间格局、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展开全方位的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成渝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3座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81.25%,主要集中于成渝城市群中部地区;3座处于非收缩状态,占城市总量的18.75%,重点分布于城市群两侧边缘;14个市辖区出现收缩现象,约占市辖区总量的29.79%;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现象,约占市辖县总量的65.98%。(2)收缩城市总体可以划分为全域式收缩、边缘式收缩和局部式收缩三种主要类型,其中全域式收缩主要包括5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8.46%,均位于成渝城市群中部地区,且呈现连绵化发展趋势;边缘式收缩主要包括4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0.77%;局部式收缩主要包括4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0.77%,主要分布于成渝城市群的中部边缘地区,非收缩的市辖区(县)被收缩的城镇所包围。(3)少年儿童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抚养负担持续加大;人口受教育程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均出现大幅度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出现大幅下滑,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则大幅上升,且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上升幅度最大。(4)通过对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分析,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就业岗位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自然因素,以及政府适当的干预构成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关键性机制。  相似文献   
345.
高质量碳排放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将碳排放和碳吸收作为主控要素嵌入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约束的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SD模型,运用2019年数据和系统参数,模拟预测在基准情景和高质量发展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的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情况。结果表明:真实性检验证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具有可操作性;在基准情景下,“双碳”目标难以实现,碳排放系统濒临崩溃,但在高质量发展情景下,除中部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均能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年限内实现“双碳”目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双碳”目标,要明确低碳技术是重要手段,工业转型是关键,同时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促进绿色经济能源使用。  相似文献   
346.
将关于中国区域资本回报率的研究从省级层面拓展到地级市层面,有助于厘清中国区域发展的“南北分化”“一市独大”等问题。通过对321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间的资本回报率差距总体在扩大,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俱乐部收敛”现象:从城市等级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分别出现了俱乐部收敛;从城市群看,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呼包鄂榆、兰西城市群各自出现了俱乐部收敛。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有机构成的趋同是这些城市群体资本回报率收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意味着,在促进资源要素向资本回报率更高的中心城市、城市群集聚的同时,加强区域内、区域间科技合作,实现技术进步速度在更大范围内趋同,是改善中国整体资本回报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7.
基于2006-201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合成环境规制强度指数,结合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及空间收敛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强度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均保持上升趋势,但不平衡性显著,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明显高于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群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达到68.7%。大部分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的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右移趋势及右拖尾现象,主峰分布经历了高度下降、宽度变宽的发展过程。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β收敛,但各城市群的收敛速度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提升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48.
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还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之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都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而Porter 外部性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负面影响。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Jacobs外部性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负向溢出效应,Porter外部性对人力资本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因“虹吸效应”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快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9.
正合肥、南昌、武汉、长沙: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2月28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长沙宣言》正式发布。按照计划,合肥、南昌、武汉、长沙四市将联合编制综合交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重点专项规  相似文献   
35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当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渐增加时,便形成了城市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还有辽中南、武汉城市圈等次级城市群。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和城市群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利益冲突,并通过企业、城市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出来。这种利益冲突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善加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