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1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托尔斯泰创作深深地影响了矛盾的创作。从选材布局、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矛盾对托尔斯泰创作手法的借鉴。其代表作《子夜》是充分学习和借鉴托尔斯泰创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82.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大量的人性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地影响着俄罗斯,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种状态决定了托尔斯泰人性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83.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不少教师往往把政治课讲成单纯的知识课,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德育教育的功能。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喜好的情绪,  相似文献   
84.
杨明明 《理论界》2010,(8):143-144
苏联塔尔图符号学派的创始人、享誉世界的文艺学家洛特曼的学术生涯伊始于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与演变的研究,此后,伴随着其学术视野的扩展,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其所取得的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学术前瞻性,在现实主义遭遇本体论困境的今天,亦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5.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美丽的安娜最终以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安娜的自杀一方面是是自身的性格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由虚伪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贵族阶层,“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以及自私冷酷的丈夫和情人所合成的残酷的社会势力造成的。从安娜自杀背后的必然性我们可以看到,安排这样的结局正是托尔斯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及“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6.
婚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圣的。人的一生有了婚姻才算完整,婚姻是人第二生命的开始,但是,很多天才名人却为了自己的事业和责任终身未婚。借用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结了婚的人每每相似,单身的人却各有各的痛处,抑或是幸福也未可知,问题是,在成为单身的伟人与已婚的平庸之间,如何在鱼与熊掌间作出选择,一直困扰着人们。让我们看一看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孤独者怎么在生活。  相似文献   
87.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88.
我国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一些文章,总免不了涉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评价及其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中的作用,是需要认真理性地深入探讨的问题.《复活》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两面性:一方面抗议俄国的专制制度,反对官方教会,贵族土地占有制,另一方面又狂热地鼓吹"勿兴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主张.  相似文献   
89.
周涛 《社区》2009,(14):50-51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相似文献   
90.
舍斯托夫以他一贯坚持的圣经启示思想对托尔斯泰的后期作品重新审视后指出:在无根基的处境中,托尔斯泰抛弃了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在孤独中努力建立一个人的世界,思考人的在世痛苦与拯救的关系,其真诚在他晚年的出走中最终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