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1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1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48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612篇 |
理论方法论 | 73篇 |
综合类 | 1310篇 |
社会学 | 99篇 |
统计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130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139篇 |
2006年 | 113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不仅仅是其翻译原则,更是其文化意识的一个表现.具体而言,是其文化自省意识的产物,及其拿来主义文化策略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对译者中间物本质的理解源于他的中间物意识,深刻地揭示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82.
张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90-93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引入作品概念,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器具概念相对照,揭示出此在的超越性此在不仅观看着认识世界,操劳着拥有世界,而且还应和着创造世界.本文通过阐释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有关作品和器具概念的论述,表明其哲学发展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83.
城市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是导致建筑物抛物、坠物侵害愈加严重的社会外因,而受害人只能在《侵权责任法》框架下寻求赔偿救济是导致这一"高空顽疾"久治不愈的制度内因①。司法实践中,基于公共利益考量形成的《侵权责任法》第87条,即建筑物使用人按份补偿责任,并未实现对受害人的及时和充分救济,亦未最大化实现预防和惩戒的制度功能,反而造成新的道德风险和社会纠纷。救济方式上,侵权责任承担并非是对受害人救济的唯一途径。基于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和责任分摊机制,构建建筑物抛物、坠物侵权责任强制保险,能够兼顾可能加害人的行为自由和受害人的权利救济,提升社会风险防控效率,在制度上改变侵权法独木难支的僵局。 相似文献
84.
论老庄道家的道德教化方法及其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春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2):15-19
在中国历史上 ,老庄道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和补充者 ,其“以事论理”、“以物施教”、“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曾经使自己的学说有着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而这些化民之方既依赖于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 ,也与施教主体个殊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蒋文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138-141
在汉代文学史上,与苑猎京都大赋和抒情言志赋保持同样均衡发展态势的还有咏物赋。而且和前代文学中的咏物描写相比,西汉及东汉初期的咏物赋在独特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比附颂德的特点,它们强调德行使物象发生的情态改变,有一个自上而下施德的转折,所以其歌颂的对象是以帝王为主。而东汉中后期受时代变化的影响,有些咏物赋开始藉外物来抒发赋家内心之胸臆,有些则增加了对物象本身物质形态的描绘,而且在尽物之态的同时还流露出一些审美观照,将赋家的内心体察以及物象特性巨细无遗地表现出来。而汉代咏物赋这种从比附颂德到托物抒情的转变,正可使我们捕捉和把握到其中所体现的时代、文体以及赋家思想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86.
"nothing":消费的社会形式的一个理想类型——一个方法论的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敦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6):102-106
Ritzer把nothing这一人文社会科学中新颖而重要的概念引入消费社会学研究,把它概念化为“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从方法论上,这个概念既属于齐美尔的社会形式,又是认识社会事实的概念化工具———韦伯的理想类型。该分析工具对于认识和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消费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怀有较为强烈的迁逝之感,这种迁逝感在诗歌中表现为描摹和咏叹春光的匆匆、岁月的流逝、人颜的老去,抒写物是人非的怀旧情绪、古今历史变幻的沧桑之感以及悼念亲友爱人的离世等多种形式。因时光无情流逝而产生的伤感以及今非昔比的怅惘,是中国古代诗人难解的情结,也是带有普遍性的人生际遇和体验,因而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88.
游建西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1):48-54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基本采用道家思想,道家这一概念一定程度上涵盖道教这一概念.道家看事物有内外景之分,牟宗三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说法,只是就外景说话,缺少内景部分.道家内外景合二为一便可得到物自身的看法."缘"其实是现象,顺缘观万物不能得到究竟看法. 相似文献
89.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清福展现了唐宋以来士人阶层的生活理想,他们试图建立物质与精神、身体经验与审美体验、俗世生活与艺术、哲学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生活理想在晚明得以广泛流传和实践。晚明士人建构起一套以俗世生活为基准、以身体和感官的满足为起点、以快活自适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他们以生活的观点来判断事物和人生价值,在物质的享受和娱乐活动的实践中力求塑造一种优雅的姿态。传统上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生活与审美、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的尊卑、断裂关系得到改观,一种从艺术为了生活、实现艺术化的生活的理论系统逐渐建构起来,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得以从理论上确认。这实际上为中国美学提供了一种世俗化的、形而下的生活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90.
沈宁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3-25,32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旨在平衡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利益,自罗马法以来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就独立于债不履行责任。近年来,以德国为代表的债法改革改变了此责任的定位。明确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地位,通过我国合同法与域外国家或地区相关制度的比较,理论上加深对此制度的认识,对于未来民法典体系之构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