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程丽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13-115
本文对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追根溯源,针对晚清报人笔名所呈现的追求怪异、偏激以及变动不居的特征,大胆立论。认为:晚清报人笔名乃是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用突显个性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们观念变迁的个中讯息。 相似文献
32.
近代报人小说家群体是伴随着近代报纸杂志等新兴媒体而成长的新型文人群体,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由本土向西方对接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肩负者。他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代:《申报》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72年至1894年,他们是小说报刊创编的探索者和尝试者;清末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95年至1911年,他们开创了小说报刊创编的新局面,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一波高潮形成,普遍重视小说的政治启蒙作用,使小说文体从文学边缘地带走上了中心位置;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912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他们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二波高潮形成,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促进了中国都市文学的初步兴起。 相似文献
33.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剧变,民营报人在民主自由思想熏陶下,超越晚清报人报纸是“政本之本”的思维框架,对报刊功能有了全新认识,认为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代表公众意见为己任,同时为公众输灌知识,确立了报纸以公众为中心的框架,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34.
我国当代著名报人、原《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生前对朋友谈起母亲对自己的两次教诲时总是饱含感激之情:“这是我人生记忆中最深刻的两件事,事情虽然不是很大,却是我在人生路上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35.
36.
读者与报人之间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商品与市场的关系."近距离沟通"是绝大多数晚报的办报理念,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供人之所需.它是具体而亲切的,是人情味、人性化的,是无微不至的.在寻求与读者之间最短距离的过程中,贴近再贴近,那么也许我们的报纸很快就会由以往的"可读品"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了. 相似文献
37.
陈彬龢的身世是个谜。他是江苏吴县人,生于1897年,家庭背景不详,仅知他母亲曾在犹太裔富商哈同的夫人罗迦陵身边做过侍女。他小时候在苏州读书,也来当时上海最大的私人园林——哈同花园住过。因为这一层关系,1917年,20岁的陈彬龢来沪上求职,在哈同创办的仓圣明智大学附属小学(又名哈同女校)当上了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38.
39.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51-160
延安《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创刊,至1947年3月27日停刊,历时近6年。报纸初创时期,中共中央宣传干部、来自国统区的知识青年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工作者初步聚合,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1942年2月,伴随整风运动普遍展开,报社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改造报人思想,提升报人新闻素养,组织报人参与生产,推动一支团结战斗的报人队伍形成。其形成标志为:在职业理念认同方面,坚持无产阶级新闻观;在价值认同方面,坚定无产阶级理想信念;在阶级认同方面,践行无产阶级生活方式;在群体认同方面,建立平等融洽的相处模式。作为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日报》报人群体推动延安报业走向成熟,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40.
汪康年对中国近代报业的贡献十分巨大,然而,对其研究却存在很大不足,不仅成果数量少,且基本集中在对其办报活动与思想等的介绍与概括层面,很少有对其职业心灵的研究。引入职业认同视角,通过对其职业态度、情感、投入度、忠诚度等的探究,考察其对办报这一职业的内心体认,把握其职业心灵与精神之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