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876年江北教案,非"衅起教民拷掠平民",乃平民有计划、有预谋的制造,"梁沱事件"只是借口。教案的善后,经年累月,枝节丛生,官员难辞其咎。其本身已很严重,又引发邻封一系列教案,并对以后一些反教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早期道教在其形成和发展中,采取四"以"的传播方式:一以符水和药物治病传道;二以教民思过和抗争播道;三以教团组织行道;四以壮大神威布道,各种独特而有效的传播方式,使早期道教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教士深入内地传教,使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教民。以往的研究中,将教民入教动机简单的认定为"吃教"、"恃教"、"倚教",并未能完全解释晚清教民入教的动机。通过对湖北教民的深入考察,在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教民入教动机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养民和教民问题乃是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针对其先后轻重的关系问题,学者间却各有持论,不一而足。本文取萧公权先生的观念为基本线索,检讨了学者对孔、孟、荀有关养民和教民之先后轻重的相关主张,指出其长短得失,并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判定教养次序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学说体现了对先前诸子学术的总结。对比孟、韩的政治思想,在有关民众学说的范围内,二者在民心、民产、教民三个论题内呈现思想对立的特点。这种对立的本质,是仁政论的贵民思想与君主专制论的用民思想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陈先枢 《老年人》2005,(6):19-19
相传炎帝神农氏是最早教民使用火种、火耕的部落首领,祝融时发扬光大,被尊为火神。南岳祝融峰即以其为名。在长沙,世代流传着祭拜火神的风俗。清乾隆以前,长沙城有许多火神庙,每年都要举行火神会,但小型分散,未形成规模。自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坡子街兴建火神庙起,火神会一年胜过一年。火神庙即今日火宫殿,又名乾元宫,到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又作了进一步扩建。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王街。庙的屋脊上安有7个铜铸大葫芦,正殿供着3米多高的火神泥塑像,前坪有戏台。沿…  相似文献   
17.
近代教民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入教动机相当复杂。文章根据山西地区史料,按照世俗功利、家庭影响、教义理解、宗教功利和彼岸需求五种类型对教民皈依动机进行述评,并且指出,教民与本土文化之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作为一个治国方略的提出,反映了我党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但"以德治国"最终付诸于实践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政治权力行使者为政之德,又涉及普通老百姓的为民之德.故抓好这两个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治国能力的培养是"以德治国"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08,24(1):41-45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朱先生等儒者是"关学"传人."关学"是张载开创的理学的关中学派.小说表现了"关学"哲学思想:太虚即气,气化万物,天地人之性统一并互相影响;重视实践,讲究实际;重视自我伦理道德修养;崇尚仁政德治,反对苛政;治本之策是教民礼仪;同时也有道德复古和小农经济思想.这样,小说真实地描写当时的关中的儒者,也使作品哲理性思想性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20.
王浩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8):134-142
明代徽州乡约最早推行于成化年间,时任休宁知县的欧阳旦为推行乡约颁布《教民条约》,在贯彻明太祖圣谕六言主要思想的同时,聚焦社会实际问题,希望通过乡约移风易俗、减少诉讼,实现县域社会的有效治理.嘉靖时期徽州乡约逐步发展,既有府县守令积极推行,也有地方社会主动响应.随着嘉靖末期徽州地区治安形势的恶化,乡约的治安功能逐渐受到官府的重视.万历以降徽州乡约达到兴盛,地方官员纷纷采取宗族乡约化、巡行乡约、慎选约正副等方法,致力于解决乡约行之不实、流于形式等问题.乡约作为县域治理的重要手段,被明代徽州的府县官员们反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整齐城乡礼俗教化、稳定地方社会秩序,从而助益县域治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