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34篇
社会学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2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善于整合和创新知识,善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这种高素质人才必须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个性鲜明的教育观及因人施教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322.
文化大师鲁迅和胡适,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有独特的教育见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无论对当时还是当下都有重大影响,不过他们的侧重点并不一样.鲁迅以"立人""救国"为目标,关注全民教育,强调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胡适的教育观带改良的性质,关注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强调教育设施、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知识分子对民族进步的思考,对其进行比较认识对新世纪教育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3.
文章阐述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为了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在大教育观下赋予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内涵,分析了如何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建立新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24.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广,城市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由此引发的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剖析当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25.
本文从教育层面探讨了目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教育性教学原则,提出了实现外语教学教育化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26.
毛泽东的农民教育观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农民教育观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充分认识到了农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农民教育的方针、原则、内容和方法,对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27.
以大教育观的视野思考当前我国移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对于定位和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自身内涵颇显重要。从大教育观下的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大视角横向透视和观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培养、评价等历时性过程,可凸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独特优势,并对其发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8.
杨茜 《理论界》2008,(11):189-190
文艺复兴是欧洲在意识形态和科技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推动了近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它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主要传统,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人的自由的尊重和对人的思想的重视,或者说对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视,使整个教育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推动了中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与近代教育理念的形成。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后来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9.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诞生以来,中外教育家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探究,其间也有不少经典著作为其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王坤庆教授的《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以"教育价值论"为基本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哲学探讨融为一体,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30.
人类文明的事例佐证着审美与创新两种思维的相关机制,两者都凭形式把握世界.审美对形式进行的直觉、模拟、前瞻和超越,为创新悬置了前导性目标.美的形式所具有的秩序与结构既是与理性的相通之处,也是感悟命题、发现创意、酝酿新事物的过程.审美以透视本源的规则、感悟世界整体图景而指向人类生存的总目的,并昭显着审美思维的潜在价值,据此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理科与文科之间的鸿沟须弥平,传统的教育观、认识论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