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867篇
劳动科学   72篇
民族学   95篇
人才学   84篇
人口学   66篇
丛书文集   1182篇
理论方法论   221篇
综合类   2106篇
社会学   435篇
统计学   21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661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231.
利益共同体是中非合作的基石,命运共同体是中非关系的理想,责任共同体是中非共同的担当。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非,其最重要的成果便是明确了中非利益-责任-命运"三位一体"共同体的基本架构,为打造升级版的中非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3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存在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农村人口空心化、"大城市病"以及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难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近就地城镇化以人文本,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有效就业为基础,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达到人、产、城三者的融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33.
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主要是解决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否顺利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问题,而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是能否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既表现在城镇社会的不同群体间,也表现在区域间。两者都会影响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本文首先界定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并对其在群体间和区域间不均等的表现进行了考察,进而深入分析了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34.
刘栋 《城市观察》2014,(3):118-125
本文从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及背景着手,以制造业名城佛山为例,分析历年来佛山城市定位和产城人融合战略的演进,并在实践中探索"1+2+5+X"城市组团模式下人与自然生态、文化科技和谐酿成的三湖模式、佛山新城模式等成功做法,揭示了产城人融合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235.
正为探索在新型城市化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协办的"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2013广州报告会",于2013年12月1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发展的主题,就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心城市辐射  相似文献   
236.
《城市观察》2012,(3):190-191
2012年5月中旬,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接受南方日报报道组以及广州日报的联合采访,畅谈广州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37.
梁栋 《现代交际》2012,(12):163
小城镇承担着连结中心城市、带动广大农村的重要责任.扩大农村市场内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把小城镇打造成经济发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具有较高幸福指数和较强带动能力的区域重镇,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市压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38.
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的重要维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需要从主题转换、根本旨趣及真理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及内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现象学主题“意识经验”转换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立足于社会现实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而在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物的形态的现象学理解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象化世界”背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本质——“抽象对人的统治”;更进一步,“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自由、正义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谜”,更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对于推进现实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9.
2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