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升 《城市观察》2016,(2):106-114
作为快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结果,生活在城市近郊区的新市民可以分为本地-新市民与外地-新市民两种类型。从对北京的实地调查结果来看,两类新市民在地域生活欲求-地域生活水平-地域社会参与的地域生活方式论框架中表现出不同的路径特征。这表明不同类型新市民对城市生活方式适应的差异性,对于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特大城市北京来说,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市民化进程中需要进行差异性区分。  相似文献   
62.
池莉从来都不承认她是专门从事女性写作的作家。尽管她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并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自信、强势甚至略带泼辣的女性形象,但这池莉曾说过:我的小说更重视男人些,毕竟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男性社会。通过研究也不难发现,池莉笔下的确生存着一大批真实且血肉饱满的男性人物。这些男性多生存于社会最底层,相对女性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压力,但也正是这样一群男性以他们坚强的信念,支撑起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现着卑微人生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63.
刘砷材 《社区》2014,(16):23-23
山东省青岛市辽宁路街道无棣二路社区地处老城区,新市民多。一直以来,社区对新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情况极为关注,多次想方设法开展活动培养新市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但是,受限于场地、资金等多方面原因,活动效果都大打折扫,  相似文献   
64.
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新市民是指走上城镇化道路的人,对其进行社会教育在提高新市民科技文化知识和促进社会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新市民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认识不足、资金不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对新市民社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构建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增加社会投入,探索科学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5.
基于对德化县城区新市民社区教育的调研分析,提出主导产业型城镇开展好社区教育的策略建议:(1)建立主导产业引导下的技能培训体系;(2)以社区居民为师资主体;(3)实施区校联动,为主导产业发展服务;(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动性;(5)加强新市民社区意识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66.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农民工和城郊失地农民为主体的城市新市民数量增长迅速,需要采取系统的现代市民教育措施,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技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使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67.
《马路天使》的新市民电影属性,决定了影片中左翼电影思想元素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表现。而影片对视听语言中歌舞元素尤其是主题曲的强化运用,不仅巩固了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的主流地位、扩大了其世俗主题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经典制作模式和承载的民族精神,成功地避免了战争对陷期区电影民族文化及风格的摧残,为战后中国国产电影的快速复兴奠定了思想和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6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市民子女的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新市民子女遭遇的学校教育机会问题,但对其城市生活适应的细节以及深层社会结构缘由的探究略显不足。 研究以文化适应为切入点,通过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呈现 W 市 GX 中学学生的城市文化适应状况。 研究显示:家庭户口类型和父母职业是影响新市民子女文化适应的关键因素;城市文化冲击和生活方式的突变,导致新市民子女缺乏安全感;新市民文化意识已经有所转变,观念还在转型中;新市民仍将学校教育视为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通道和希望。 但仅依靠新市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城市文化适应的,故需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的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模式,共同促进新市民及其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69.
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形成市民社会观念的同时,也宣告了社会治理的"国家主义"时代的来临.在反抗绝对国家的过程中,市民社会开始与国家相分离,市民社会的形象经历了从政治社会到"需要的体系"的演变,并最终沿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边界确立起了自己与国家的界线.19世纪晚期以后,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趋势发生了变化,国家一步步地侵入社会,并最终形成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相重叠的"行政国家",它标志着国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结构出现了重组的趋势,正在形成一种"新市民社会".这种新市民社会必将终结国家主义的历史,使社会治理迈入"后国家主义"时代.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1922-1936年中国早期国产电影文本的实证性分析就会发现,1932年之前属于旧市民电影时代,在此基础上新兴的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以及昙花一现的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新浪潮电影和国防电影(运动),以其多元化的格局,又构成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之前的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