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6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17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秦艳华 《学术界》2007,1(2):240-245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由于出版主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情感认同”,新文学图书出版在五四高潮时期曾一度兴盛,之后遭到冷落,直到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下半期才又迎来了新的辉煌。30年代新文学图书出版的复苏得益于新文学阵营关于“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以及现代出版体制造就的文学市场的渐趋成熟和不断扩大,同时还不能忽视现代出版经营策略的重大作用。这一出版现象是新文学由先锋向大众转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出版者由追求出版的文化性向注重出版的文化性与商业性统一转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22.
本文认为新文学呈现出近代性与现代性多元互补的历史形态,是在近代性和现代性互反互动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文学.其中以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为表征的近代性与以启蒙精神、审美非理性为核心的两种现代性,共同"在场"营构了新文学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缔造出曲折往复的发展态势及此消彼长的多重品格.  相似文献   
223.
陈黎明 《学术探索》2004,(10):112-116
“五四”后 ,出版业与新文学之间在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良性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的出版业不仅酝酿与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新文学开拓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为其不断的发展、成熟乃至经典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出版业在给“五四”后的新文学有力而多方面的支持的同时 ,也受到来自新文学的“反哺” ,成为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二者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五四”新文学 ,其历史性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今向“网络出版”时代过渡的人们来说 ,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4.
"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言自明的时间逻辑,获取了文学史长河中1917年-1949年这一个时段的管辖权,却以经意识形态过滤的"现代"标尺清除异己,把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排除在文学史体系之外。现行的文学史通过贬低晚清白话文运动,省略同时代非"新文学圈"作家的贡献,漠视北洋政府的作为,来建构新文学的发生地图,达到纯化、神化新文学发生史的效果。把现代文学史笼罩在新文学的霸权话语下,以新文学的"独家逻辑"来阐述1917年-1949年的文学发展,文学史多元共生的格局被肢解、简化,最终使得文学史的叙述仅仅成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25.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催生而出现的,在理论与创作方面都受到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即个人主义话语。在新文学的理论指导层面,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新文学内容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前者倡导的发展个性、个人自主引发了新文学创作初期爱情、婚姻题材的滥觞,后者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使新文学在注重自我表达的同时具有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26.
文学功能是文学的一个本源性问题。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反复重建,功能阐述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复合的发展演变,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个性化、多样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功能也是多元多样,不断变化调整的。  相似文献   
227.
对当前文学理论建设中出现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问题,除从文学理论本身寻找其原因外,还应该从文学理论外部对形成文学理论的理论环境加以审视,这才有可能更全面地揭示本质主义问题出现的理论原因.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以及文学理论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形成,就产生过重要影响.为此,探讨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影响,特别是从观念、哲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加以探讨,对理解当下文学理论界反对的本质主义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28.
初期白话诗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清末学堂乐歌是五四文学启蒙运动的前奏之一,学堂乐歌歌词还是最早的白话体作品之一。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孕育和启发了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现代启蒙文学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9.
学界一般认为,苏雪林对鲁迅由生前崇仰到死后攻击,态度前后判若两人。但从新发现的其在武汉大学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义(1934)等文献看,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苏氏经历了从"钦敬""小说家鲁迅"到"反感""杂感文鲁迅",从鲁迅生前刻意掩藏自己对鲁迅的不满,隐约地"反对",到鲁迅死后对其公开诋毁、大加挞伐的过程。苏氏之公开"反鲁",固然与其自由主义文学观念以及鲁迅"攻击"其亲敬的杨荫榆、胡适、徐志摩、陈源等公私恩怨有关,但根本原因则是其拥护所谓"党国"的政治立场;而其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公开私信,把自己推向道德和舆论的前台,则与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密切相关。苏雪林"反鲁"案,从本质上说是苏氏向左翼和中共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但对鲁迅研究也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30.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