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18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302.
作为新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巴金在2005年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在巴金逝世之后,人们曾举行各种悼念活动,表达对于这位世纪老人道德文章的敬仰.  相似文献   
303.
中国新文学经过一百年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使得其独立品格产生疑问。其内在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文学与旧文学在“生存性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是以各种西方之“器”传达各种既定之“道”,满足于新旧思维和差异思维导致“低程度创新”;二是新文学谈论的“独立”也是西方式的,而忽略了从传统资源中提取自己的文学独立品格;三是对西方式对抗与超越观的依附使中国文学走不出既定现实,更造成20世纪中国新文化思想的破碎;四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好文学”研究的匮乏和“好文学”在事实上的稀薄,也不可能给中国新文学及其文论研究以有力的独立性支撑。  相似文献   
304.
1930年和1932年,左翼作家就文艺大众化问题展开了内部讨论.讨论者对于倡导文艺大众化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分歧的焦点体现在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如何处理语体文的大众化与欧化的关系.回顾这次讨论,有助于理清中国现代文学从启蒙话语向革命话语转型的内在逻辑,弄清五四文学传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何受到质疑、如何被辩护,廓清语体文的大众化与欧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5.
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世界与自我的观照。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文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突出“家国情怀”“生命教育”等具有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政元素,通过多重“对话”,提高审美感受、情感认同来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及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306.
本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为香港文学的拓荒期。侣伦是香港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提倡新文学、组织新文学社团、扶掖文学新人并毕生坚持创作,是对香港文学出力最勤、贡献最大的一人。战时战后两次内地作家涌入香港,对香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给香港文坛带来了“五四”新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307.
308.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高涨的个人主义话语背景下,文学形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大量出现,这一变革隐含着新文学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作家自我的内心倾诉和情感体验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二是日记体、书信体的流行,这一形式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因此获得了许多新文学作家的青睐,也产生了不少名篇.在新文学发生之初,形式的变革在一些起步之作中有引发情感泛滥与创作雷同的趋势,但也使得新文学具有了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品质.  相似文献   
309.
《江海学刊》2012,(3):234-238
朱永跃朱永跃,1981年生,江苏泗洪人,现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1CGL014)。随着制造业发展的日益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世界经济正在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传统的制造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伸,产品附  相似文献   
310.
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最终完成的重要转折点,特定时代的急遽社会变革与外国小说的大规模翻译、输入,为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内外双重契机与动力。外国文学的翻译对国人不仅起到了启迪和介绍作用,并且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和写作的技巧,使中国的文学,或可以说整个思想、学术界,起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发生、历程与表现的探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学在东西方文化冲撞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输入外国文学新鲜血液获得重建和新生的内在动因,并以此为当代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民族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