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18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家庭形态的转型处于同一大背景之下,同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它们不但具有相当多潜在的同质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相互生产,互相印证.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它们拥有相似的困境.由于强调个性的诉求,它们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日渐被边缘化.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们与传统之间欲拒还迎的关系使得它们的形态无法完美,而这种精神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又使得文学在家庭题材中所表现的情感相当纠结.  相似文献   
92.
新文学思潮问题上,新文化阵营极力证明新文学源自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变革;与此相反,文化保守主义者吴宓却拒绝传统因子的流变和更新,认为源于国外浪漫主义潮流的新文学割裂传统。他以笼统而又矛盾的浪漫主义概念批判新文学,机械移植了新人文主义,与新文学产生隔膜,背离了自己标榜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93.
中国新文学在乱世中一出现,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汉学界很快便对其展开译介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1926年至1986年的60年间,欧洲的法国、德国、捷克等19个国家,共翻译出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谢冰莹、丁玲、艾青、赵树理等作家和诗人的作品约200余种;共发表、出版研究论文、论著近300篇(部)。欧洲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的崛起是革命风暴的产物之一,因此对于中国文学崛起的研究,会有助于讨论和修正已有的相关观念和结论。  相似文献   
94.
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研究和建设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政治气候还相当宽松的时候,文学史家们率先放弃了严谨的学术探讨而主动投入了为政治服务的竞争之中;有了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文学史观,却没能来得及贯彻到文学史专著的编撰写作中去。在世纪转换之际,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95.
丁文 《云梦学刊》2006,27(3):88-94
本文目光关注见证"<小说月报>革新"事件的接受群体--"新文学阅读圈"中新文学读者,以其在革新最初几年的12-14卷<小说月报>"通信"栏中与编者的对话,得出<小说月报>"读"与"编"之间一种类似"我们"与"先生"的关系.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的形象及刊物自身形象定位及其背后的原因;置于新文学读者的关注之下的<小说月报>在新旧文学观念上的纠缠反复均成为<小说月报>办刊方向调整中的须加考虑的潜在背景.  相似文献   
96.
五四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都是政治大动荡中,为寻求文学的解放和自由而发生的,都是大变革、大转型之中的文学,且都具有开局的性质。但是,前者具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全方位的视野,而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却是囿于政治的眼光,缺乏历史的观照。寻根文学和朦胧诗虽有历史的视野和中西方的观照,却又缺乏政治的热情和参与精神;前者描写的是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问题、性格和心态,后者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的视点却只是政治路线,而寻根文学和朦胧诗却又往往囿于文化方面。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学的胸襟要比新时期文学宽阔得多,因而它的影响也要大得多。由此说明,我们的作家不但要有对于国家前途的牵念。还要有纵观历史、眼望世界的气概,当然还要坚持文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97.
中国新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与江南文化与审美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从审美风格上来看,来自江南区域的现代作家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刚"(精细坚韧)和"柔"(柔美飘逸)并济的诗性品格。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审美姿态出现文坛上,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重压抑和屏蔽下的陈腐创作及文风形成强烈对比,进而能够以白话作文这种新型的创作和文体形式,充分显示新文学的"实绩"。  相似文献   
98.
王立  王琪  秦鑫 《学术交流》2012,(1):211+209
2011年11月9日至10日,由澳门大学主办,香港国际金庸研究会和海宁市金庸研究会协办的"金庸与汉语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来自德、美韩等国和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30多位专家学者论剑澳门。金庸先生为研讨会发来贺信并专门派秘书李以  相似文献   
99.
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研究 ,在拿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作为评价的标准的时代结束之后 ,出现了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局面。今天不应当以建立新的统一的标准为目标 ,而应当允许并且提倡标准的多样化。但在多样化之中 ,仍旧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文艺既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又属于社会的、历史的现象 ,科学的评价标准 ,应当着眼于这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0.
<新文学比较研究>是一部见解深思熟虑、行文老到、耐人寻味的现代文学研究成果汇集.作者着眼于鲁迅、茅盾、老舍、丁玲、赵树理等文学大家,从新的视角深入开掘,显示出新的理论色彩.作者善于攻克难点,公正、客观地对待有争议的人物与作品.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学风,是本书所体现出的突出特色.作者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新文学,这部论著堪称新文学比较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