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声昆山腔的形成是一个延续二百余年的演化过程,而魏良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他所领导的昆山腔改革大致包含以下四项内涵以苏州语音为基准,制定声腔格律规范;雅化声腔曲调,丰富演唱技巧;融合南北声腔,同时保持二者各自的艺术风格;建立并逐步完善昆曲场面.  相似文献   
72.
昆曲曲词的意境美是创作主体借助意象组合的修辞手段体现的。昆曲曲词的意象组合方式有助于源语受众体验曲词意境之美,而曲词译文的意象组合方式有助于译语受众体验曲词意境之美。通过自译的版本来检验交际性对等与经验主义审美的融合在曲词意象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原则使原文的意境美与译文的意境美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73.
吴伟业的戏曲三种尚不能归之于后来的"写心杂剧"这样的案头之作。作为一位著名诗人,吴伟业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酷爱昆曲艺术,而且深知曲理和曲律。吴伟业的三种戏曲作品,是在他戏曲观的指导下创作的,不仅文词华美,格律谐和,而且抒情性极强,诗情浓郁,意境深远。作者特别重视剧作的情感结构,与其七言长篇歌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吴伟业擅以戏剧的眼光来构思和创作其七言长篇歌行;又善用七言长篇歌行的技法来设置剧作的情节关目,精心撰写曲词。令人遗憾的是,限于主客观的原因,吴伟业未能像七言长篇歌行那样,"选取有关时事之大旨"敷演成剧,不得已,只能借古人古事抒发胸中之抑郁牢骚!  相似文献   
74.
雷倩 《中国民族博览》2022,(6):62-63+132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浸润着精神内涵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滋养着一种古朴典雅、独一无二的园林文化。王维首次把诗书画乐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园林的审美相结合,使园林有了新的艺术高度,王维开创了文人造园的先河。从此,文人追求的意境之美,自然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人在园林漫游,诗情画意便在心中生。苏州园林与昆曲相映成趣,她充满着诗情画意,拥有着别样的神韵雅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渗透着文学语言、舞台美术,戏剧情节的生成,人物的冲突与曲调的悠扬婉转。昆曲的文学之美,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等,这些文本都非常杰出。它们有的是戏曲历史上的名角,有的是文学史上的典型。也有人说昆曲像诗剧,你看舞台中的才子佳人,婉转唱腔就像那锦心绣口、才华出众的诗人,念白与唱腔含蓄典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昆曲是百戏之祖,留韵绵长,灵动的舞台表演就像水墨丹青的纵横潇洒。你看那姹紫嫣红的长袖,随着情节的需要不断挥舞,你听那咿咿呀呀的长歌,在诗情画意中婉转流长,虽无画却成为最动人心魄的妙境,写意的舞台布景,简约空灵,人物与园林相合相生。无花无木之处却让人不禁联想到春色如许,无波无涛之...  相似文献   
75.
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的收录折数与具体出目,动态地反映了该剧在不同时期的演出频度、热度与戏曲史地位.各曲谱对《牡丹亭》原作的文字删减与改动,既折射出昆曲的场上特点,又体现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工尺谱中板眼与口法标记的不断密集,则是昆曲唱腔在传承过程中逐渐细化、规范化的具体表现.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牡丹亭》的文字删改与符号发展,均以文人传奇的世俗化为方向,最终服务于舞台,适应于普通观众.  相似文献   
76.
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剧团和演员,对老一代昆剧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通过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教学,学者、艺术家与高校学生的对话推广,以及青年演员的个人专场演出,这样三位一体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致力于为昆曲遗产续写传承谱系,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发挥推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正北京京剧院成立30多年来,一直广纳贤才,从各个地方吸收来不少京剧人才,如来自湖北京剧院的张慧芳、青海京剧团的黄彦忠、北方昆曲剧院的张馨月。京剧本不是北京本土的剧种,它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清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多个剧种相互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78.
马戎戎 《21世纪》2010,(8):47-48
《怜香伴》又名《美人香》,是《笠翁十种曲》的开篇之作,也是李渔平生的第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79.
古称吴陵的江苏泰州地区的戏曲文化,作为泰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除蜚声国内外的“梅桃柳——戏曲三家村”外,明清时期泰州地区众多的昆曲家班可谓泰州戏曲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前期,泰州地区曾出现过十多个昆曲家班。一定程度上使得明末至清中前期的泰州,成为地区性的昆曲创作与表演中心,谱写了泰州戏曲史的一代传奇。根据目前可见部分地方文献和中国戏曲史料,可对明清泰州地区昆曲家班及其主人、形成原因及对后世之影响等作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80.
正如果用阳春白雪来形容一门戏曲艺术,昆曲显然当之无愧。自从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红遍国内外以来,昆曲作为一种古典而时尚的艺术在我们周围悄然兴起。这其中虽不乏附庸风雅之辈——昆曲中睡觉,做梦也觉高雅——看懂昆曲在其次,我也是看昆曲的才重要的人们,但是作为一门诞生600多年的戏曲本身,这未尝不是好事。然而,白先勇再有名,青春版《牡丹亭》也只能流行一时。昆曲的美妙、动人、赏心悦目,毕竟不能单靠一个人、一部戏就被大众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