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领导之友》2010,(3):F0003-F0003
<正>玉田民间泥塑玉田县地处冀东平原,位于京、津、唐中心地域。春秋时期为无终子国,于唐万岁通天元年,以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阳伯雍无终山种玉"的故事更名  相似文献   
62.
管仲,原姓姬,与西周武王同姓,是周朝皇族的后代。约公元前723年农历三月初三生,安徽颍上人,担任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63.
敬畏责任     
此语出自《列子&#183;汤问》。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从小喜爱音乐,跟著名琴师成连学弹琴。  相似文献   
64.
中国早期随着人们疆域观念和边界意识的萌发,藩卫疆土,拓疆殖民,标识境界等做法逐渐被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力政,各国竞相兼并,引发了激烈的边界扩张和疆土诉求,在边境折冲之区构筑城防与设关置塞作为疆防实践的有效措置,颇受各国青睐。边城与塞关在现实的疆域拓殖中充当前沿跳板的作用,在边疆防御中则起到堡垒与屏障的作用,更是经营新纳入版图领地的重要据点。相应的,境上之城与界上之关成为列国表识疆界、区分界域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65.
中国7000年玉器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玉器发展由实用到"神物"再进入制度化的历史,说明玉器已经不是纯粹的物质,而是一步一步走向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体。旧石器晚期先祖发现并使用玉器,使其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使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从春秋时期玉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可初步了解春秋时期我国玉文化的风貌和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  相似文献   
66.
王爱军  周启明 《社区》2012,(26):11-11
春秋时期,鲁国人发明了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名叫欹(qi)器,也称为歌器。这种器具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当其中未装水时,罐身略微前倾:当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时,罐身慢慢竖立变正;当向其中注满水时。罐身则一下子倾覆,罐中的水也随之倒出,随后又恢复原状,周而复始。于是,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将它制作成了一种灌溉用的器具。  相似文献   
67.
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青铜纹饰的研究,为研究春秋时期人民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早期的动物纹饰趋向呆板与固定化,其形状所表现的神话式力量明显递减,动物纹饰神话性与超自然的魔力则远不及商周时期。中期的动物纹饰在结构上有某种粗犷的风味。晚期的倾向是追求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春秋青铜纹饰...  相似文献   
68.
李育波 《中华魂》2012,(4):65-68
引言、引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语一直被人作为至理名言。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要与时俱进,完善这句名言的涵义:群众有了钱财不一定就知礼节、知荣辱;要让群众有了钱财就知礼节、知荣辱,  相似文献   
69.
《山西老年》2010,(6):47-47
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解读: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  相似文献   
70.
河南卫辉市城北约7.5千米处,有一座中华林姓的太始祖比干的墓,墓碑上4个隐约可见的字“殷比干莫”,据说,这是我国春秋时期儒教创始人孔子存世的惟一真迹。问题是,这“墓”字为何少写了下面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