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20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65篇 |
劳动科学 | 69篇 |
民族学 | 188篇 |
人才学 | 313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621篇 |
理论方法论 | 202篇 |
综合类 | 2442篇 |
社会学 | 846篇 |
统计学 | 1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530篇 |
2013年 | 441篇 |
2012年 | 503篇 |
2011年 | 547篇 |
2010年 | 477篇 |
2009年 | 585篇 |
2008年 | 490篇 |
2007年 | 283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80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境内,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古城遗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四面墙体上开有4座城门,城内目前调查钻探发现有16处建筑院落基址和1处佛塔塔基。该古城应始建于17世纪40年代初,废弃于18世纪70年代,前后沿用约130余年,在巴图尔珲台吉至僧格时期是准噶尔蒙古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中心。古城遗址的调查和勘探以及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可为研究明清时期卫拉特蒙古的社会历史、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2.
孙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83-286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的对立越来越严重,人们向往大自然,重返大自然的要求,日益成为现代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许多建筑家面对现实的挑战,回味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同,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强调建筑与自然的结合。美国著名设计师弗兰克.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的设计思想,他对自然环境的采用,对空间结构的变化都体现出老子的崇尚自然和“有无空间转换”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非常具有设计哲理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3.
贾建红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05-108
纵观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影响不难发现,气候的变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文章探讨了中国特定的气候对节气文化、中医文化、诗词创作、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4.
刘雨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1):52-55
唐代以前的都邑赋并非仅仅是当时城市及其建设情况的文献记录,也不是为其时代和统治者唱响的赞歌,在赋的形式下它更多地思考了城市环境及其建设与城市经济、民风民俗、国家政治以及人心理健康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论都赋和阮籍的《东平赋》、《亢父赋》,见解深刻,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5.
本文对干栏建筑进化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力图通过对干栏建筑的历史、传承与延伸的思考,展示出民居建筑的发展以及原理的运用。干栏建筑折射出建筑的整体发展对开创新的城市环境模式,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6.
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分析了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7.
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钱学森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纯熟地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高瞻远瞩地、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一系列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思想: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城市学;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山水城市的战略构想;提出“建筑哲学是建筑科学技术大部门的领头学科”;提出要区分宏观建筑和微观建筑的思想;提出建筑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一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并且构筑了体系结构.这些战略思想为建筑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8.
袁忠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7-75
中国古代建筑意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古建意象。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体裁来看,《诗经》《楚辞》是体悟型古建意象的滥觞;汉赋营造了恢宏空间意象;唐诗展现了盛世场所精神的情感挥洒;宋词体现了亭台楼阁的人生意象;散文对古建意象有全方位描绘;戏曲、小说、楹联对环境意象有着现实刻画;口头文学是古建规划的神奇投射;其他带有文学性质的历史资料则是古建意象的个体与集体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类型如门、楼、亭、台、阙等,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为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类型,中国古代诗词将它们塑造成不同的文学符号或范式。中国古代的建筑与文学相互依存,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再造了中国古代建筑。 相似文献
149.
赵明远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42-44
孙支夏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师之一,是实现中国传统建筑工匠向现代建筑师过渡的代表性人物。他所设计的江苏省咨议局、南通总商会大厦、濠南别业等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南通的城市近代化作出了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150.
储若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36-42
建筑装饰是以美化建筑形象及其优化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建筑装饰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形式,与建筑共同书写着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建筑装饰由于其特定的物质和精神功能而区别于造型艺术的其它门类,参与着建筑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创造。通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缘起、发展历程的综述以及其与建筑艺术关系的理论分析,阐述了建筑装饰的历史地位、文化意义以及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