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3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523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65篇
人才学   121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1554篇
理论方法论   272篇
综合类   3365篇
社会学   566篇
统计学   11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我党思想路线的实质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存续的生命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2.
感谢元庆。 市场经济的大潮冷酷无情,不管你是多么巨无霸型的企业,只要你不顺潮流而动,你就一定被冲得千疮百孔:不管你曾如何名噪一时,只要你违背了规律,一样会被冲得片甲无存。  相似文献   
83.
老子将“道法自然”的天道与“上德不德”的人道联系起来考察“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认为“圣人之德”的显著特征是“上德不德”和“上德若谷”,并以“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圣人之德”的成长之道:私寡欲、守柔处弱和清静无为。  相似文献   
84.
影视文化的勃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影视文化的认识、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观众的文化心态不仅受生活方式、观念的制约,还有社会的、体制的、现实的、历史的因素,更有诸多哲学上的思考.剖析观众的文化心态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当今中国的影视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5.
指数因素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而其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所用的指数体系。利用传统的综合指数体系从事因素分析虽方便,使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提出用其他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思想,以弥补传统综合指数体系在因素分析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86.
本文结合嵇康的其它诗文及相关材料对其六言十首进行了梳理,认为以贤人君子理想为核心,这十首六言诗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浓缩了嵇康的社会与人生理想的同时,也浓缩了其诗文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87.
"V有"式"V""有"之关系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V有”句式的研究入手,重点对“V有”中“V”的特征、“V”和“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V”的测试格式。同时,认为“V有”是一种表示结果态的动态关系,其中的“有”丧失了独立的表义功能,变成了一个附加成分。  相似文献   
88.
“道经”首篇是《老子》全书之总纲,当从“以老证老”、考虑语境、整体把握这三原则出发来考察,方能正确地阐释本章之旨。其中“道”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形而上的“非常之道”,而“无”和“有”则是老子分别对远古蛮荒与近古物质两个时代的称呼。  相似文献   
89.
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和灵魂工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把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有机结起来,必须贴近时代、贴近对象、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90.
本文旨在讨论描写句易位现象出现的语体环境、语用目的和语法制约。初步结论是:描写句主谓语易位现象多见于口语的问答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目的是强调谓语、表达感叹、便于衔接句子或急于说出谓语等,要受主谓语性质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