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22.
作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的成员之一,早期的苏轼诗注释者林子仁以诗人的眼光对苏诗的活用典故的创作方法作了全面分析,总结了苏诗的一些创作特征:苏轼用典有暗用、借用、合用、展用、化用等方法,在前人语意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富于变化.林子仁作为一位重要诗人,亦不忽视“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针对苏轼好发议论的特点,详细深入地考证、补充了苏诗所涉及的时事.此外,林子仁对赵次公、李厚等旧注中的错误也作了详尽的辨析.林子仁注在苏诗研究史与宋代诗歌注释史上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后,"桃花源"便成为诗歌表现热点。王维、韩愈、王安石的同题桃花源诗堪称代表。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桃源主题及表现方式皆出现重大改变,对此加以详细辨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桃花源"母题的发展、唐宋诗风及歌行体诗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4.
高师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的教育者和文化传承者。培养他们欣赏词的能力,引导他们继承并发扬唐宋词的艺术精华,是唐宋词教学的目的。在唐宋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如何解决词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值的矛盾;二是如何正确运用词的"本事"。  相似文献   
25.
明传奇<双孝记>一直没有流传之本,且无佚文,因此仅有几种曲学书录著录,本事不详.今在整理<曲谱大成>稿本时,检出5枝<双孝记>佚曲,对照元传奇<王祥卧冰>,可知<双孝记>为<王祥卧冰>的改本,本事即为<二十四孝>的王祥故事.  相似文献   
26.
文章考索了钱锺书《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一诗的本事:1942年6月,时任叙昆铁路副工程师的胡敬侃(即诗题中的“儿”)死于随征战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内的途中,当时连尸骨都无法收殓。其父胡粹士得闻噩耗后,作《哭儿记》征请亲友题咏,钱锺书因有此作。而诗中“四万义军同日尽,世间儿子漫纷纷”,则是将胡敬侃之死事,放到一个更阔大的背景上,抒写了更为深广的沉痛之情。  相似文献   
27.
“以史释诗”是一种用“史”的眼光将诗与史结合起来,对诗作史的解读与还原,以求回归诗歌创作“原生态”,回归诗章“本义”(meaning)与诗人“本意”(intention)的诗注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开启了诗的历史化解读,另一方面阐释重心由“诗章之义”转向“诗人之志”,诗人的背景资讯备受瞩目。说诗者在对诗人背景资讯的瞩目与对话中,达到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与深度阐释,“以史释诗”的有效性大为彰显。然而,背景史料是一把双刃剑,当它与文本信息交互不一时,便又造成了对文本阅读与理解的障碍,“以史释诗”的局限性由此呈现。故说诗者在诗歌阐释活动中不可拘泥于背景阐释,宜多途径对话,多途径阐释。  相似文献   
28.
闻一多《奇迹》本事及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的《奇迹》一诗长期以来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它表现了作30年代初感情上的一点“涟漪”。《奇迹》在美丽神秘的意象组合与语言的交织里隐秘地传达了一个爱的期待曲折跃动、炽热丰富的情感流程,表现了现代爱情诗的神秘美。从方令孺的两首新诗中更能体味《奇迹》情感爆发的深刻内涵和闻一多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9.
看上海主要看上海女人,有本事将一件没面子的事办得有面子,将一件小家子气的事上升到时尚。都说上海女人爱虚荣出手阔绰的很多,事实上上海女人常常就是最"小气"的女人,这"小气"也常被认为是上海的优点。  相似文献   
30.
诗词进入说部的案例颇多,但《少年游》“并刀如水”一词有特殊性:因为叙事与抒情兼美的特质,其词并非服务于叙事的工具,而是情节构筑与人物塑造的基础。由此产生的周邦彦与宋徽宗、李师师艳情故事,在宋笔记、元传记、明杂剧中屡经改编,乃至与水浒故事勾连,广为流传。这一叙事化过程体现了历代作者对文体融合的探索,也影响了读者对艺术与事实的辨析体认。诸种文体在审美层面上充分互动、彼此渗透,令读者产生丰富且立体的阅读体验,进而以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性塑造并固化了周邦彦的“风流词客”这一形象标签,使之深入人心。这反映了历史与文学的共生互动,也显示了在文学领域知人论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