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7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776篇
理论方法论   117篇
综合类   966篇
社会学   59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72.
辩证法是《资本论》这项"伟大艺术品"的"建筑术"。以批判性和革命性为本质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表征,它谱写的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座城市"的变奏。辩证法的存在论意蕴不仅洞见了"第一座城市"即"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危机,而且还预见了"第二座城市"即"共产主义"的到来。这是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的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也是探讨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是通往共产主义的"接生术",是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相似文献   
73.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经创造性继承费尔巴哈“感性对象”原则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马克思阐发了“感性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动原则,赋予其三重规定:为生存资料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物质交往活动、为个性自由推翻现实矛盾的革命改造活动。马克思将人的“需要”机制作为推动和创造原则论证了感性活动从“生存”到“自由”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揭开了整个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确立了其哲学的实践基础,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整体超越。而对感性活动进行生存、反思与自由的当代诠释,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论断找到重要哲学支撑,这既从学理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印证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殊历史性,又在实践层面预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性,为社会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4.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中,辩证的思维模式的产生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在东西方的思想体系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佛教哲学是我们不可不认真研究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75.
陈海静 《学术论坛》2012,35(9):9-12,89
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中隐含着诸多有关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辩证认识,这些认识总是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演变史的辩证考察关联在一起的,因此,它们自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一个内在向度。对这一向度的揭示不仅标明了马克思的感性观与传统人本主义感性观的本质区别,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利益观与群众观、发展观、矛盾观、真理观以及执政观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并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77.
姜国峰 《兰州学刊》2012,(2):204-206
文章认为马克思有着丰富的生命观思想,并且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关于人之生命的前定本质的知性解读,既找到了揭开人之生命之谜的钥匙——实践这个人之生命的本源性生存方式,又实现了生命观的哲学维度变革,即由本体论维度转向生存论维度,还促进了理解生命之谜的思维方式变革,即由实体性思维方式上升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8.
论美     
正美德犹如宝石,为朴素背景所衬托反愈显光彩华丽。同样,人虽衣装简朴,但行止端庄而有美德,仍令人不由得充满敬意。拥有美貌者并不等于拥有能与其容颜媲美的才干。因为上帝并不过分大度,往往赐此便不再予彼。许多人空有佳容,一无建树,恰因其顾全外在之美而忽略了其内在之美。当然,此话也不尽然,历史与传说中的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利普  相似文献   
79.
从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到追求个人利益的道德观的变革,是以"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代替"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为代价的。马克思主义在"国民经济学"所导致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经济利益追求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道德价值核心将自我否定、自我消解;而"社会化的人类"的到来,使得"无元价值"的社会生活将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完成过程。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