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牟宗三以道德形上学为根据,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朱熹将天理与人心相区分,追求"只存有不活动"的道德本体和格物致知的顺取工夫,而将其判为"别子为宗"。但是通过对朱熹思想发展脉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其"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工夫入路是对程颢等学者过于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而忽视具体实践工夫的一种矫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促进了先秦以来儒家传统思想的深化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2.
正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是一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全寄宿制学校。一所年轻的学校,何以在短时间内就一跃成为无锡市名校?适合的理念、前卫的管理、特色的挖掘是成就这一神话的关键。适合的办学理念是打造一所名校的根基太湖格致中学从创办之初就以前瞻的眼光确立了"格物致知,厚德泽人"的校训和"Every child matters"的办学理念。"格物致知"语出《大学章句》,其意是"探索事物的规律,从而获得真理。"太湖格致中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学生。  相似文献   
73.
阳明后学的分野一直受到关注,王阳明融《易传》《中庸》《大学》合内外思想为一炉,通过创造性诠释"格物致知"以纠宋儒务外而遗内之偏,重新确立"合内外"致思路向,王阳明"合内外"的境界可以说"无内外","无内外"之"合内外"是即内即外,即外即内。阳明后学延续了王阳明的这一思路向继续拓展,但在如何"合内外"或"无内外"的工夫路径产生分歧,形成三种路向:王畿代表以内合外,消外以归内的合内外路向,工夫落在正心上;钱德洪代表着以外合内,由外显内的路向,工夫落在格物上;罗洪先代表着融贯内外,即内即外的路向,工夫落在知止上。其中罗洪先融贯内外与阳明合内外的方式最为接近,承续了王阳明的合内外之道,可谓阳明学之嫡传。  相似文献   
74.
75.
张云 《东岳论丛》2019,40(4):161-167
朱子的《大学》学,实际上是以《大学章句》为核心文本的。《大学章句》是朱子在《礼记·大学》篇的基础上,参考二程的《大学》改本进行较大改动后所得到的本子。朱子对《大学》文本的改动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区分经文、传文,变更传文顺序,补充传文。朱子对《大学》文本的改动至少有着三方面的理由,一是文本依据;二是对于前儒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三是构建以"格物致知"为修养工夫的"修己治人"理学思想体系。此外,朱子区分《大学》的经文与传文,不仅密切了"三纲领"与"八条目"的关系,还突出强调了儒家"修己治人"的为学之路,将"格物致知"与"格物穷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将整个"理学"建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6.
:朱子以《大学》确立其实践工夫理论 ,自“格物穷理”下手以求“致知”之完成。其理论虽同于伊川之宗旨 ,但立论更为完备 ,且特别强调内外并进之过程。在李珥哲学系统里格物论是其修养论之先行工夫。他的格物论大抵承袭了朱子之学。但在格物方法上 ,比朱子更为重视明道的体认方法和孟子的“存心”之道 ,而且还十分强调后者  相似文献   
77.
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事实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知"是主客一体的"德性之知",并非主客二分的认知论,而且朱熹把"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从语言结构次序上说明"格物"对应于"知性"而为先,"致知"对应于"尽心"而在后,并不是要用"格物致知"诠释"尽心知性"。从"格物致知"的角度看,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可以被看作是格心之为物,而朱熹《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则是要求以格心之为物为中心,并进一步推展格"天下之物"。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到《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对于《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密切而互补的关系,而且能够揭示出《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能避免把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看作"认知地尽"。  相似文献   
78.
孙传玲 《阅江学刊》2022,(6):53-62+168
格物致知”是构成朱子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套系统的实践工夫论。基于“理一分殊”“性即理”的本体论,朱子提出了“即物穷理”的诠释模式,从而使“格物致知”呈现由向外格物到向内致知的知识主义特征。日本江户初期著名朱子学者贝原益轩(1630—1714)继承朱子的“格物致知”论,并将格致的对象由“事理”推及“物理”,践行格致论至本草学、博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了朱子格致论的经世向度及科学面向。  相似文献   
79.
徐殷 《职业》2020,(3):55-56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淮南子》亦见"物理"一词。晚清,物理学包括在所谓"格物学"之中,"格物"二字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格物致知"的简称,当时的格物学是指除了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农学以外的所有自然科学。从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最初曾由希腊文音译为Physica,把物理学音译为"费西伽",物理学理论从清代晚期,废除科举制度后,系统地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80.
宋明理学对"为学之方"一贯都很重视的。朱熹和王阳明关于对"为学之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探究了王阳明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各自理解,并探究了二人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异同之处,从而得出了从最终目的上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优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