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尤爱华 《人才瞭望》2016,(6):129-129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鲁万鑫先生在寻找解决自身企业同事问题的过程中,首次重新发明了“格物致知”,通过“格物”“语言辩证”“感知究竟”“创新思维”等对人启发,能够帮助人“自觉”(开启人被遮蔽的本身就有的“智慧”),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后,遭遇问题越来越少,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82.
张燕 《理论界》2012,(4):104-106
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恒久的话题,必然也是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话题。阳明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物"的思想都是其哲学体系中重要的哲学范畴,首先二人之"物"都是对客观对象之物的"否定"与超越。其次,关于"物"的思想在二人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阳明哲学中,格物是致良知重要一环,也是阳明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尤其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物成了"聚集"天、地、神、人四重纯一整体,"聚集世界成之为世界"的物。两位大师关于"物"的思想都直指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充满了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其哲学的伦理实践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3.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吸取、继承中国古代儒家先哲先贤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精心构思,而建立了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思想深邃的理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求知论则是其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4.
宋明理学对"为学之方"一贯都很重视的。朱熹和王阳明关于对"为学之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探究了王阳明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各自理解,并探究了二人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异同之处,从而得出了从最终目的上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优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85.
朱子学是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哲学史中,还要在教育史、礼仪史乃至于人类文化史的历史长河中来理解。作为东亚普遍知识形态的的朱子学,它的成立被誉为"东亚的世界史性事件"。朱子学之所以会在东亚世界广泛传播,关键在于其所揭示的普遍主义。东亚书院或学塾的发达,与朱子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子学不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而且在礼仪的层面上,依然存活于今天的东亚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86.
对“为学之方”的重视是宋明理学的一贯传统。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这一点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本文旨在通过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比较,以期置其于王阳明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说明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上,二程和朱熹同样表现出其哲学个性。程朱的“格物致知”论是儒家哲学体系中最为发达的认识论成果,其最主要特征就是客观外求的认知主义思堆路线,但这一思维路线与中国古典哲学主观内省的大传统相左,故而对后代理学并无实质性影响。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8.
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而言,玉文化研究相较其他物质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当下新文科拓展知识创新点之所在。中国美学学术重建应回归本土视角和本土话语,根据考古新资料重建万年中国观的深度历史大视野和知识更新格局,锁定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原型物质——美玉,通过上五千年的鉴玉经验积淀过程分析,诠释下五千年“君子温润如玉”人格理想及其审美实践底蕴。万年玉文化传承在审美聚焦方面的两个本土核心问题是:温润如玉的价值判断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后代儒家的人格理想表达,要借助于玉的温润之美作为元隐喻?前一问的答案,将是解说后一问的认识前提。这样的连锁解答思路需要诉诸上五千年的先民审美感知世界。通过聚焦古人鉴玉的核心审美标准——华夏独有的美学关键词“润”的观念起源问题,可以发现,“温润”是古人通过佩玉和盘玉的把玩实践检验后提炼出来的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89.
旨在探讨朱熹的《大学》观 ,即朱熹对《大学》的解释中所体现的理学思想。朱熹通过对《大学》文进行补移 ,将其变成宣传理学思想的理想蓝本。他在解释《大学》的过程中 ,利用理学中的理气、心性等命题完成了对于《大学》中明明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 ,并指出了至于至善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0.
朱熹“格物致知”说既是他遭驳难非议之源,也是他集理学大成之所由。“格物致知”说虽然以明善致知为终极追求,但又包含着教人通过学习实践来穷理求真的理性内涵,它是儒家修养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它重视“道问学”,内蕴着较高的知识价值取向,是朱熹学术立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