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4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52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朱子的格物观最为精义,主要是通过格物,把人心已知之理推广到未知领域,达到宇宙界与人生界豁然贯通的理想境界。晚清理学大师曾国藩,极力推崇朱子格物之说,并有其深刻洞见,把格物与教育目的论结合起来,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达到通经致用目的。 相似文献
92.
93.
94.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3)
宋明理学对为学之方一贯都很重视的。朱熹和王阳明关于对为学之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探究了王阳明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各自理解,并探究了二人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异同之处,从而得出了从最终目的上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优于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95.
叶舒宪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3,(4):58-65+159-160
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而言,玉文化研究相较其他物质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当下新文科拓展知识创新点之所在。中国美学学术重建应回归本土视角和本土话语,根据考古新资料重建万年中国观的深度历史大视野和知识更新格局,锁定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原型物质——美玉,通过上五千年的鉴玉经验积淀过程分析,诠释下五千年“君子温润如玉”人格理想及其审美实践底蕴。万年玉文化传承在审美聚焦方面的两个本土核心问题是:温润如玉的价值判断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后代儒家的人格理想表达,要借助于玉的温润之美作为元隐喻?前一问的答案,将是解说后一问的认识前提。这样的连锁解答思路需要诉诸上五千年的先民审美感知世界。通过聚焦古人鉴玉的核心审美标准——华夏独有的美学关键词“润”的观念起源问题,可以发现,“温润”是古人通过佩玉和盘玉的把玩实践检验后提炼出来的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96.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淮南子》亦见物理一词。晚清,物理学包括在所谓格物学之中,格物二字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格物致知的简称,当时的格物学是指除了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农学以外的所有自然科学。从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最初曾由希腊文音译为Physica,把物理学音译为费西伽,物理学理论从清代晚期,废除科举制度后,系统地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