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831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98篇
人才学   272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1215篇
理论方法论   346篇
综合类   3439篇
社会学   468篇
统计学   96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577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611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创建黑水城出土文献研究新的里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金波 《河北学刊》2007,27(4):85-88
黑水城文书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出土文献发现。对于这批珍贵文献,史金波从文物、文献和史料以及学术等三个方面对其价值进行探讨的同时,指出了在录文、定名和断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黑水城出土汉文文献的研究情况作了探讨。白滨从文献出土地辨析与文献甄别、文献缀合以及文献残卷的拟题与断代等三个问题入手,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个例对黑水城文献整理与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解析。孙继民对文献的朝代构成和学科定名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黑水城文献的朝代构成中可确定的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伪齐、元(包括北元)诸朝;目前流行的"西夏学"一语不足以涵盖黑水城文献的性质,围绕黑水城文献而兴起的专门学问用"黑城学"或"黑水城文献学"定名更为恰当;此外,他还对"黑城学"与"西夏学"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杨倩描认为,俄藏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不仅可以对两宋之际以鄜延路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史料作一定的补充,而且对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宋代制度、事件、人物的研究也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2.
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当中呈现的某些耻感缺失的现状,多角度地对大学生开展基于传统耻感文化的审美人生教育.古代文学教学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学科定位要作适当调整,扩大它的教学作用,具体办法是激活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耻感文化,在大学生中确立现代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3.
《江汉论坛》2007,(9):144
王伟光,1950年2月出生于辽宁丹东,祖籍山东海阳.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考入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共十六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8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其主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24.
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ity)作为学科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也是学术知识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学科互涉使得知识和方法互借现象频繁,学科之间的边界日益变得模糊,并逐渐形成混杂的社会贸易圈.长期的学术互涉活动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从而诞生许多新兴的互涉学科(Interdiscipline).学科互涉是互涉学科理论框架构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互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5.
起步于1920年的中国广播研究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缓慢起步、曲折前进、恢复繁荣和逐渐成熟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三大突破、三大延展和三大瓶颈的发展特征.其中突破主要表现为史学研究系统化、理论研究深入化、技术研究专业化;延展则指的是业务研究的细分、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及研究队伍和学术阵地的扩大.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特殊时代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广播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一些瓶硕,突出表现为学科发展边缘化,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法陈旧单一.  相似文献   
126.
《江淮论坛》2010,(3):F0002-F0002
张晶.吉林省四平市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点带头人。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评委、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术兼职有: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元好问研究会副会长等;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十几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27.
自1916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一书出版后,胡适、陆懋德、钟泰、冯友兰、李石岑、范寿康、侯外庐、任继愈、冯契、石峻、张岱年等学者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了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形成了"以西释中"、"以中释中"、"以马释中"、"中西综合"的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以及与中国哲学史"合法性"问题交织,融合中西学术,研究学者个性突出,缺少同情了解的学术特征.今天,厘清中国哲学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关系,建构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系统"与书写范式,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在新时期发展的现代进路.  相似文献   
128.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9.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6):F0003-F0003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流域文明学科2009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梯队带头人喻权中,后备带头人庄鸿雁,第三梯队于学斌、金刚、王璐。  相似文献   
130.
受逻辑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内格尔从逻辑的角度认为,成功的还原实际上是一种演绎关系,即一门科学的陈述加上合适的对应规则在逻辑上衍推出另一门学科的陈述.理论还原在某些学科之间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各门学科自身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理论还原本身一些条件的难以确定,使得绝对的理论还原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