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80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81.
笔者透过一个对印象派知之甚少的观者的视角,看到和感受到了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印象派绘画,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印象派绘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2.
尼采教导的永恒轮回思想经过了从"最大的重负"向"最高的肯定公式"的转变,它要求人具有一种勇敢、坚毅和敢做敢为的性格力量,即一种特殊类型的"virtu",这不是基督教的美德,也不是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律令",而是马基雅维利意义上的有创造性的、超越善恶对立的行为,它蕴涵着整个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与文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83.
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建设的根本和龙头,是高校立足和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长期以来,重庆邮电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了特色和优势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了学校科研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4.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的供需平衡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它将物价归咎于货币,扭曲经济信号,偷换概念,误导政府行为,阻碍经济的发展,引发经济危机。李世福先生提出的新供需理论认为,物价、产量是以物的效用为基础的,货币只是使真实物价得到实现的外部原因。货币发行如果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增加劳动收入服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都会得到实现,这时候的社会经济发展曲线不再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而是供需完全重合的没有终点的永恒发展的曲线,这有些像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其核心内容是货币制度。  相似文献   
85.
柳晓黎 《科学咨询》2007,(20):43-4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散文,第一部分在情景交融上作出了很好的典范,他的三段景物描写实际上是他心路的历程,在景物中更多的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散发着作者心灵的光芒.  相似文献   
86.
《春之永恒》是作曲家朱良镇创作的一部混声四部合唱,该曲借鉴欧洲古典音乐创作手法,结合我国传统音乐审美观,旋律线条曲折优美,采用具有回旋特点的三部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清晰明了,和声动力性较强,布局比例上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审美规律,音乐形象鲜明,是一部成功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7.
正爱于心敏于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一项公民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正确理解、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精神源泉,依据学生特点,传承优秀思想,创新教育方式,养成健康的道德行为,与时俱进培育"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88.
在怀特海丰富而复杂的哲学思想中,关于实体的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们认为,怀特海的实体观是一种不要传统实体的实体观,这一点是怀特海过程思想的基础.只有加强对实体观的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去讨论过程思想,也才可能加强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的理论说服力.  相似文献   
89.
邓伟 《中外书摘》2000,(1):30-32
在戒备森严的总理府,拉宾是那么的繁忙,那么的劳累。但借助神来之光,还是拍下了拉宾祈望和平的凝重神态。没想到,1995年11月4日,当拉宾走向他的人民,准备同他们一起高唱《和平之歌》时,却被自己的一个偏激无知的同胞开枪杀害!这一天,举世沉浸在震惊和悲痛之中。就连他的敌人和对手,也一同由衷地称赞:拉宾,一个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90.
达·芬奇之前 ,欧洲画家笔下的人物肖像呆板、僵硬 ,缺乏生气。直到《蒙娜丽莎》问世 ,技法上有了空前的飞越。达·芬奇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他的创造精神又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主要就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