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85篇
社会学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61.
为研究高桥墩非对称矮塔斜拉桥桥塔和桥墩的抗震性能,基于桥梁抗震中反应谱分析理论,以一座高桥墩铁路矮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建立其整桥模型和裸塔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内力位移分析,并对桥塔在整桥状态下和裸塔状态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同地震力作用下,整桥振型周期较大,顺桥向裸塔与整桥的桥塔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2.
格式塔理论揭示了审美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组织性,对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卓振英在诗学范式汉诗英译理论指导下,通过总结其翻译实践并进行范畴化理论研究,构建了汉诗英译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3.
应县释迦塔原有风铃96个,因年代久远,历代都有修补更换,因而现存风铃呈不同形制,多达9种。这些风铃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辽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钟铃文化和铸造工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它们的存在,不仅是释迦塔建筑的组成部件,更是释迦塔建筑艺术中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64.
对宕石大桥施工过程中塔梁联结情况和边跨合龙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5.
王延群 《当代老年》2010,(12):41-41
“格式塔心理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创立的。其中有九项原则:1、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懊悔昨天发生的事,把精力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  相似文献   
166.
"图式"(schema)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互动经验的结构化表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图式"与语言结构的形成和运用有密切关系."迫力"图式反映的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之一--"迫力"互动经验的结构,是一种由施力者、受力者、迫力运动、受力结果四个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行为经验格式塔.汉语"把"字句正是表达人类"迫力"互动经验的特殊句式,但对于该句式的功能却存在分歧的意见.本文运用"图式"原理,从人类"迫力"互动的经验出发对"把"字句的功能进行分析,认为该句式的功能是表"受力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7.
詹伟锋 《安家》2006,(12):287-288
苏联殿堂级导演塔可夫斯基有一本传世电影名著《雕刻时光》,讲述光影流年如何在荧幕上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时光.  相似文献   
168.
形象大于思想的根本原因在于 :其一 ,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呈现出相反的比例关系 ,即形象呈现为一种正比例关系 ,而概念则为一种反比例关系。概念作为思想的最小单位 ,它的外延越大其内涵就越小 ;而形象的外延越大其内涵也越大 ;其二 ,它们的语义及功能结构不同 ,概念的语义和结构是指称性的和固定的 ,而形象的语义和结构则是非指称性的和动态的 ;其三 ,读者的心理功能不同 ,在解读思想时 ,读者完全受其控制 ,而在感悟形象时则投注了更多的自我经验。  相似文献   
169.
“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同构性”等理论主张 ,作为接受美学的心理分支及其原理 ,运用到诗歌鉴赏上 ,不仅可以从理论维度上破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法则 ,而且可以从审美实践上诠释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意境。其方法论意义可以探得文学接受的审美真谛。  相似文献   
170.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当今并不十分为人注意,尤其是在文艺理论界。但是格式塔提出的一些主要的理念与方法实际上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文学批评上面,从心理学上获得一个阐释文学的新视角。本文即努力寻求二者之间可以互阐互释的结合点,并从中见出心理学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