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纳博科夫的著名小说《洛丽塔》在出版之初就因为道德问题遭受许多批评家的质疑,曾一度被看做淫乱色情小说。后来虽有很多评论家为其平反,但焦点多集中在《洛丽塔》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主题的颠覆等后现代特征上。文章从伦理学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洛》不仅不是淫乱色情小说,而且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道德大餐:警告人们社会道德就像一张巨网,人只能在网内活动,企图破网之人必将遭受惩罚。  相似文献   
42.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其备受争议“不伦恋”的题材,重要缘由就在于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拉康的“镜像”手法,对小说中的一些要素进行镜像构筑.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叙述结构、情节三者的“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与交错揭示小说中美轮美奂的构筑之美.  相似文献   
43.
文章从词汇、句法、语音三个层面分析了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的语言风格。浩如繁星的“大词”、书卷语,不厌其烦的长句、复合句,丰富多彩的语音变化,对作家这些手法运用的剖析,剥开小说晦涩烦琐的表象,揭示出小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44.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开启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河,具有丰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离奇的故事和各种不平常的写作技巧的应用使得难以对作品进行"主题认定";在使用大量"造真"手段的同时,设下许多陷阱暴露"虚构",使小说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戏仿、反讽、游戏文字等试验性的写作手法都表现了突出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45.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46.
纳博科夫是一位用俄语、英语、法语进行创作的作家,是一位具有先锋性质的文体实验大师。笔者在研究其代表作《洛丽塔》的过程中看到了小说狂欢戏谑的一面,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有一定意义上的弥合。本文侧重从人物形象方面发掘小说里隐含的狂欢色彩。  相似文献   
47.
存在性不安——《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我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多学者对于亨伯特人格分裂这一主题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以莱恩的存在心理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亨伯特所表现出的三大主要焦虑"吞没、爆聚和僵化与非人化",重新审视其种种反常行为和心理,探讨造成亨伯特自我分裂的根本原因,揭示其悲剧根源。由此得出单纯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其人格分裂,不免会造成剖析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希望能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8.
本文简述《洛丽塔》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情感变化和出版遭禁及发表的主要原因,并对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探究了《洛丽塔》如何不同于一般的色情小说而成为现代经典之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49.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心爱之作.该书叙事技巧多变,创作风格特异,融合了各种文学创作体裁.通过探讨该小说中的侦探特征,揭示作者戏仿了传统的侦探小说.《洛丽塔》中的侦探特征可以透露纳博科夫创作的艺术原则,帮助读者克服阅读困难并带来发现的愉悦.  相似文献   
50.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部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作品,作品当中虽透露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讽刺,但随着精神分析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拉康的主体理论为研究《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体心理结构从三个层面展开——镜像时期原始幻想的展露,想象界中精神幻想的欢愉,象征界下肉体需要的餍足,在主体心理结构的映照下,可以窥见亨伯特为了满足其主体欲望,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矛盾扭曲的心理建构历程及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自白结尾他借助“艺术”作为能指符号,将象征界内嵌入实在界,最终回归于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