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金陵瞭望》2009,(26):52-52
读《南京历史上的清官》,如徜徉亘古金陵,细品清流,惬沐清风。全书共134位传主,受民敬仰,遗爱一方,官阶上至一品总督,下至不足七品之主簿,先贤们或清操励行、廉俭惠民,或刚正不阿、敢言直谏,公而忘私、为民请命,凭的全是一颗为民之心,读来钦佩动容之余,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72.
[案例] 大通市政府办公室张秘书,一次随同市长到某县视察工作,住在县政府招待所。第二天晚上十点钟。忙碌了一整天的市长感到有些疲乏,就早早就寝了。张秘书也回到自己的房间,准备把一天来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他刚提起笔来。就听见外面有人喊:“同志!请开门!快开门!”  相似文献   
73.
宋常青 《决策探索》2009,(23):60-61
要从强化领导干部道德引导教育和加强日常行为监管方面,不断完善反腐廉政体系,确保迈过“门槛”,“走”得稳当。  相似文献   
74.
清官崇拜”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义化现象。所谓“清官崇拜”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政府官员当作正义的化身而神圣化。说到底.这是一种人格崇拜,是人民群众不能保障其自身的权益.而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寄托在被称为“清官”的掌权者身上的无奈心态的反映.是封建社会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的延伸和体现。  相似文献   
75.
石瑛字蘅青,1879年在湖北阳新县出生;民国32年12fJ4日殁于四川重庆市。石瑛的曾祖、祖父都是读书人,皆绩学不显达,石父以家产中落乃辍学治商。石瑛自幼举止厚重,其曾祖乃亲自教读,稍长就外塾拜师受业,益奋发。年24岁,即1903年参加湖北乡试,中举人。  相似文献   
76.
宗义 《新天地》2016,(1):36-37
“孩子说我有医保社保,不想给赡养费”,“拆迁款被儿子强行截取该怎么办”……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类似的家庭纠纷每天都源源不断涌入法院,考验着法官们的审判经验和生活智慧.最高人民法院日前通报了30起家事纠纷典型案例,其中不乏对一些赡养纠纷的判例.  相似文献   
77.
康熙将自己深厚的理学造诣付诸治国实践,以宽仁、德治驾驭群臣,提倡清廉,而各级官员也以人品相砥砺,以名节、操守为尚,清廉为政之风蔚然而成,出现了空前绝后的清官之治.康熙与雍正、乾隆用人好尚、吏治思想各异,也使得三朝仕宦之风颇为不同.  相似文献   
78.
美称与绰号     
正从古到今,清正廉洁的为官者一直受到老百姓的爱戴,而贪污腐败者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贬斥。现将古代一些清官的美称和贪官的绰号实录如下,供读者备忘。清官的美称"强项令"董宣:董宣,字少平,是历史上著名廉吏。项是颈的后部,强项指脖子硬,不肯低头屈服。东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  相似文献   
79.
李树荣 《领导文萃》2010,(4):136-138
<正>前几年,一个芬兰IT精英开车超速,被警察开了约合60万人民币的天价罚单,这个价码差不多可以买下他那部车。原来,芬兰的交通法规定,罚款是按肇事者的收入比例开出的,因为同样罚1000元,富人可能不在乎,穷人却会很痛苦,而事故是一样的,没理由让富人和穷人的痛苦程度不同。把平等做到这个份上,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80.
赵炎 《领导文萃》2012,(23):89-92
清官海瑞也行贿,许多人可能不认同,但历史的真假是不以大众意识为转移的。最为直接的证据,是他在淳安知县任上,朝觐之年科派二百四十两银子作为行贿之用,其中九十两给了府衙及布按二司。另外还有两处间接证据。一是他对迎送过往官差的注重:"宁可刻民,不可取怒于上;宁可薄下,不可不厚于过往。""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过客口大,稍有不如意辄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