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健斌 《人文杂志》2001,(5):149-151
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清官情结",实质上是封建臣民文化中政治依附心理的反映,它的存在有碍于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摒弃.消除以"清官意识"为代表的政治依附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2.
赵树理小说"清官"断案模式有两大特征在内容上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在艺术结构上由三板块组成.这种"清官"断案模式有四大贡献和四大缺陷.  相似文献   
93.
林晓娜 《东西南北》2014,(12):20-22
王岐山喜欢看书、强调制度设计,曾向下属推荐《日制度与大革命》、《大清相国》等书。《大清相国》是作家王跃文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代名相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生涯,体现他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王岐山曾说过:“许多人说我是临危受命、抗击SARS——挽狂澜于既倒,其实我自己很清醒,我知道这是一种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94.
清官”是中国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地关注,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此文主要从清官的基本价值追求及其施政方针当代中国民族后政治的施政方针及其施政方式、方法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不管是古代阶级社会的“清官”,还是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优秀执政者,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为政者的优秀品质。所以,在当今我们应该对清官的优秀品质加以批判继承,而不能一棍子打死。  相似文献   
95.
元代统治阶级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贪官污吏,循私枉法,制造了无数冤狱;"权豪势要"恃强凌弱,为所欲为。当时的百姓就成了直接的受害者。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社会里,人民渴望出现清官为自己伸张正义,惩恶扬善。适应这种需要,元代出现了包公戏。这些包公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和爱憎,有着很强的现实精神和人民性,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与狸猫换太子故事漫长曲折的发展演变相比,无论是"狸猫"情节还是"狸猫换太子"的称谓都是相当年轻的。这一故事最初可划分为以元杂剧《抱妆盒》为源头的忠奸斗争故事系统和以明成化说唱词话《仁宗认母传》为代表的清官公案故事系统。此后二者基于主题上的内在联系及叙事角度上的互补,更在书坊、演出业的推动下实现了融合。在融合演变过程中,戏曲、说唱、小说等不同文体依据自身特性相互吸收和删汰,并在审美趣味、社会时政的多元影响下改写着这个故事。尤其是晚清以来,这一故事在形式多样的舞台上历经创新、拓展,并在当代演出中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其中的得失为当下文艺作品的改编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7.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外在表现既体现在司法活动的断案上,又体现在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上。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清官框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8.
郭文婧 《金陵瞭望》2010,(26):11-11
《新快报》报道,耗资近2000万元修复的广州城隍庙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恢复烧香等传统民俗活动。一位领导在三尊神像之一的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像前双手合什拜了一下,笑称“我们要多拜拜清官”。  相似文献   
99.
"清官"考辨     
王曾瑜 《河北学刊》2008,28(2):63-69
本文考证了从循吏、清吏到清官的名词演变,指出古代清官中大多数不仅生活清苦,而且在官场中也大都是蹭蹬不得志,在古代人治和等级授职制下,十官九贪,指望依靠一个或少量清官反贪,不过是痴心妄想。本文着重说明了清官与公仆的区别,强调了贯彻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原则,对于惩治贪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0.
程如峰 《江淮论坛》2007,(1):131-132
包公(999-1062)是大家熟悉的一位历史名人,庐州合肥人,官至枢密副使,位居二品。从历史上看,算不上官高爵显,功勋盖世。可是他却以“不持一砚归”,获得了“清官”的美誉;以治理惠民河、拆除违章建筑、惩处了弄虚作假的皇亲国戚,被誉为“正义”的化身;以令盗割牛舌的坏人自投罗网而被称为“智慧之星”。他的知名度之高,复盖面之广,流传之久远,在历史人物中罕与伦比见。以他的精神魅力和名人效应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则是难以估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功盖天下也有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