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15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52篇 |
劳动科学 | 22篇 |
民族学 | 58篇 |
人才学 | 280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965篇 |
理论方法论 | 191篇 |
综合类 | 2610篇 |
社会学 | 878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134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151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273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323篇 |
2010年 | 316篇 |
2009年 | 381篇 |
2008年 | 384篇 |
2007年 | 297篇 |
2006年 | 286篇 |
2005年 | 305篇 |
2004年 | 252篇 |
2003年 | 263篇 |
2002年 | 254篇 |
2001年 | 245篇 |
2000年 | 197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灌输性德育教育、渗透性德育教育、体验性德育教育、疏导性德育教育和全方位德育教育五种. 相似文献
12.
张文勇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9-89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一种德性培养的教育。初中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一方面对初中生活充满了希望,另一方面道德行为表现带有小学生的稚嫩。对其实施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学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地向中学的学习生活过渡。 相似文献
13.
贺文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9)
构建多元一体荣辱观教育策略系统,就必须从理论高度充分揭示该系统的多元一体特性,这需要从其决定因素来考察.荣辱观教育策略的结构特性由相应教育过程的结构特性所决定,荣辱观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是多元一体的,就决定了荣辱观教育策略系统在结构上也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生态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学校德育应积极配合,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俗语话:“百育德为先”。良好的思想品德比满腹经纶更重要,在教育中放在首位的不是智而是德。可见,德在教育中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想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7.
赵枫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108-111
强烈的道德需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与保证。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决定了社会道德标准和人的行为方式,也最终决定了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需要。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的德育包括社会道德需要和个体道德需要的培养两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社会道德追求的改造和社会道德问题的重新解读,形成道德需要,道德实践的重构。基本的道德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准备、形成道德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道德理论与知识的教育活动、道德实践、道德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道德需要的满足(社会责任)、道德观念的内化、产生新的道德需要(道德的发展、道德需要的满足和层次的提升)等环节。 相似文献
18.
19.
杨安邦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3,(1):61-64
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德育放在师专教育的首位,这是师专办学中的一条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所应有的共识。近几年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尝试,探索和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新的转机,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要使德育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增强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孙迎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6,(4)
《大学》“间架”就是“大学之道”。它以修身为本,以八目为环节,以至善为目标,构成了儒家纲目结合、知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在新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对《大学》“间架”加以批判地改造,一方面,吸取《大学》“间架”中修身为本、慎独、知行统一等合理成分。在德育中坚持知行统一,深化行这一环节,使修身与家、国、天下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剔除《大学》“间架”中封建主义、唯心主义因素,打破其内圣外王的封闭的德育模式,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组成的立体动态的现代德育模式,并遵循实践第一的原则,使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