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1.
绝大多数汉人世侯都忠实履行了蒙廷规定的纳质、助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等义务 ;燕京行台统辖、监临中原诸郡 ,汉人世侯听命于燕京行台 ,出征纳赋 ;汉人世侯与达鲁花赤的关系普遍不协调 ,经常发生矛盾。  相似文献   
12.
黎冲森 《经理人》2008,(11):160-160,162
2008年上半年,燕京集团利用品牌规模优势消化原料等价格上涨的成本达2亿元,呈现利润增幅大于销售收入增幅、销售收入增幅大于产销量增幅态势,其中啤酒销量达到204.6万吨,增长6.06%,销售收入增长10.88%,净利达2.5亿元,同比增长31.63%。那燕京啤酒是如何实现目标的呢?  相似文献   
13.
海陵王完颜亮是金朝历史上一位特殊的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他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政治上设官分职,打破选用官吏的民族界线,推行科举制;经济上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思想与文化方面推崇儒学,吸收中原先进封建文化;迁都燕京。这些措施为后继者进行封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论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代林则徐的两篇佚文,一篇录自清道光刻本《竹波轩梅册》,另一篇录自道光二十七年黄氏求是斋钤印本《试篆存稿》。两文对于了解林则徐的生平与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性天地》2005,(8):56-57
慰问信灾区各市(县)妇联:入夏以来,由于连降暴雨,江河猛涨,你们的家乡故土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作为同一个系统的姐妹,我们深感忧虑,深表同情。在此,特借尺素鱼雁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祈福,相信你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洪魔,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江风雨共斟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愿与你们一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开拓未来。女性天地杂志社全体同仁  相似文献   
16.
陈远 《中外书摘》2011,(7):17-20
一 之前我采访王世襄的时候,王世襄说:“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锺书式的人物。你应该写写他:”而曾经教过吴兴华的英籍导师谢迪克则这样追忆他的学生:他“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吴兴华的妻子谢蔚英在许多年后这样回忆他:  相似文献   
17.
论哈佛燕京学社的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中外合作的专项学术基金组织,体系严整,运作规范,其内部组织主体之间有着较为成功的协作与互补。这为它自身的高效运转和拥有超强的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亡后,幸存文人重回燕京,在废墟上寻绎金源王朝的历史。皇宫是他们想望金朝盛世的情感入口,他们以记忆重构着无法复原的盛世空间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时光。修建于金代的卢沟桥和燕市酒楼等京城旧观则成为沧桑历史的见证,重回文人的书写使这些有形空间拥有了超越实体的象征意义。二代文人、仕元文人的燕京书写体现了对历史景观的政治性重构,他们对金朝完好政治生态的美好想象,对金朝亡国的反思和帝王失政的批判,都寄寓着对新兴蒙元王朝的政治期待。燕京是亡金文人修复心理创伤的重要空间,也是观照易代文人参与文化重建的重要窗口,他们的书写为元大都文学的繁荣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仍然面临困境,国企扭亏增盈任务艰巨,国企资产重组不失为国企改革的希望.通过对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实现两次资产重组,摆脱困境的个案分析,论证了国企资产重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认为企业资产重组同管理重组、更新观念、企业文化整合三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欧立德教授谈清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对欧立德教授进行了专访,倾听了他的治学之道及对清史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