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9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57篇
管理学   931篇
劳动科学   27篇
民族学   205篇
人才学   370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1611篇
理论方法论   362篇
综合类   5025篇
社会学   1459篇
统计学   38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752篇
  2010年   674篇
  2009年   773篇
  2008年   846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494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情感因素是写作最基础的东西 ,是写作主体情绪心理在文章中的反映。议论文章虽以理服人 ,但亦必须情动而后辞发。因之 ,要求写作主体重视议论文体写作的情感色彩 ,架设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对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52.
自我在帝国语境中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在本文中指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殖民的过程中饱受了情感上的压抑和泯灭。从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到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人物在殖民化的过程中就体验到了这种情感的压抑和泯灭以及殖民地人民被迫失音等情况。这些情感体验和情感历程从帝国建构的一开始就为双方在心灵上创造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而这些情感的创伤也恰恰是建构帝国政治版图和文本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3.
全球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理 性引导。  相似文献   
54.
情感教育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 ,而它在体育课中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课教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境、高尚的道德感、崇高的美感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5.
近代华侨的爱国主义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而不断升华。由亲宗族爱故乡向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不停顿地发展是其鲜明的历史特征。与祖国人民的爱国救亡斗争始终紧密相连,相互支持,内外团结战斗是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弘扬中华文化,吸取当地民族的优秀成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是其独特的特征。当代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呈现了一些新特点,但海外华侨华人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56.
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创造性地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形成了许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7.
深入把握休谟哲学的本质并发掘其现代意义 ,必需清晰界定认识论和伦理学在休谟哲学中的相互关系。认识论是休谟哲学的切入点和批判武器 ,伦理学是休谟哲学的中心内容 ,这使休谟哲学具有丰富的价值哲学内涵 ,对当代价值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8.
张淑芬 《学术交流》2005,(1):176-178
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解读他的作品,应注意对其文本意象符号的分析与透视,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的丰富意蕴和流动的画面意境,感悟诗化文本蕴涵的审美情感,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9.
史学遗产中蕴涵的民族传统包括鲜明的史学经世思想,深刻的民族凝聚意识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遗产可以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0.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