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2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王安忆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身上有很多头衔: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名作家茹志鹃之女、复旦中文系教授。但是。她本人和旁人最认同的身份却是作家。在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里。有其成名作《雨,沙沙沙》,更有荣获矛盾文学奖的《长恨歌》。在2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王安忆始终不愿重复自己,近乎顽固地拒绝喧嚣和时尚。不写作的时候,她大量地阅读和思考。难怪女作家方方曾心悦诚服地视她为中国现代女作家第一人:“王安忆的作品数量之多,风格之多变,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再做到这一点。她一直在改变读者的口味。”  相似文献   
122.
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显示了鲜明的边缘人叙事、新历史主义叙事和个性化叙事的特征,对于习惯中心话语的读者提出了新要求,也是一种文学多元化所导致叙事多元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3.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表达了理想情爱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不可调和的主题,中国女性作家王安忆的《荒山之恋》等作品,也反映了这个主题。虽然国籍与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性爱”与“死亡”的关注,揭示了人类反抗社会压力、寻求自我救赎的美丽而又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4.
王安忆的《长恨歌》中有着大量的意象,它们是作者根据人物的身份精心挑选的。这些意象具有日常化和女性化两个特点,它们不仅能够展示不同时期人物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情貌,而且能传达人物在不同身份下的心情感受,有一部分意象还直接担当起隐喻人物身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5.
李秀萍 《学术交流》2005,(2):177-181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是较早关注日常生活、并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作家之一。她对日常生活的诗性观照主要呈现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在感性层面上,她的作品表现为寻常小事的诗意美、日常生活中的女性美和对日常生活的感伤情调;在理性层面上,通过日常生活的表象洞察生命的本质,通过揭示日常生活的残缺和伤痛传达出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和思索。王安忆对日常生活的诗性观照体现了作家独特的现代审美意识,传达出一种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6.
柴平 《学术探索》2005,(2):141-144
本文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王安忆丰富复杂的交往叙事,探讨结缘与解缘的世界里人的生存境况。文章从亲密有间的结缘世界、功利型的结缘、解缘的世界这三个层面梳理王安忆文本中的多种人际关系,阐述了王安忆笔下有海派特征的现代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27.
在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家均选择了一个城市作为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活动的场所,都市成为现代文化下一个有代表意义的社会景观,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时代表征。两个著名的女作家都写出了城市女性对城市物质性生活的努力、孤独漂泊感及其生命的顽强与韧性。  相似文献   
128.
李新 《东岳论丛》2003,24(6):102-105
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了世俗的上海。世俗的日常生活在张爱玲小说里是享乐主义的,在王安忆小说里是有历史感的。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张爱玲直指人生的虚无,是反英雄的,王安忆则写出人性的温暖和人性的希望,小人物也有英雄性格。她们的小说的人物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感来自乱世以及由此产生的她对人性及人生的虚无绝望,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感来自她以积极的理性对耽于日常生活的人物命运进行关照,更多的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29.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30.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