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马致远的《汉宫秋》和曹禺的《王昭君》是两部同样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历史剧.两部作品虽然题材相同,但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主要综合戏剧情境的要素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从历代诗人数百篇吟咏王昭君的诗章中,就她从被选入宫到出塞和亲再到身死异邦的全部生涯,论述了诗人们是怎样依据正史及有关笔记小说记载,驰聘丰富的想象,倾注美好的愿望与真挚的感情,用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共同将原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诗化成为家喻户晓、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3.
孔子云:"情欲信,辞欲巧。"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有没有办法使语言"巧"——生动、形象、有趣、有味呢?有。"土洋结合"有"四招":一招:"拿来我用"——走捷径。  相似文献   
54.
所有的诗歌中都含有历史的因素 ,每一部历史中也含有诗歌的因素。许多历史人物正因为走进了文学殿堂而显得光彩夺目 ,许多人也因为失去观众而退居幕后。王昭君这一文学形象的内涵就是在诗与史的对话中逐渐丰富起来的。早期的野史与正史规定了王昭君形象的基本特质 ,后人的歌咏使其形象的内涵不断得到延伸  相似文献   
55.
弘扬昭君文化与深化两岸和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正走向三通、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的道路。文化寻根意识成为寻根问祖与原乡意识之展现。台湾新莲寺是全台唯一供奉王昭君神像的寺庙。湖北省兴山县是王昭君的故乡,可以利用历史悠久的昭君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全球各地有志者探索昭君文化,研究荆楚文化。兴山县要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之经济建设之外,更应加强文化建设,加深两岸和谐交流关系的同时充分展现湖北荆楚文化与昭君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产,通过信息与网络科技的宣传,朝“在地全球化(loglobalization)”的建设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6.
昭君形象作为信史记载首次见于《汉书》,其中的昭君尚是一个历史人物。至《琴操.怨旷思惟歌》的出现,昭君形象才正式进入文学领域,蔡邕赋予昭君人物形象强烈的寄托色彩,使得昭君出塞蒙上了浓烈的悲怨基调,同时象征性的借古鉴今手法的使用,亦使整个和亲事件呈现出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交错的特征。昭君作为纯文学形象出现在历史著作《后汉书》中,是《琴操》影响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