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49篇
社会学   12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21.
第一束玫瑰     
玫瑰象征着甜蜜的爱情有人认为爱情与玫瑰只属于年轻人,其实不然。作为老年人同样需要重温恋爱时的温情追求浪漫与温馨的晚年生活。我与丈夫结婚已近40年了。以前的日子清苦,物资匮乏,再说我们谈婚论嫁的那个年代讲的是“阶级斗争”,根本不可能有浪漫的情调,像送玫瑰花之类的事,想都不敢想。刚结婚那阵子,虽说不乏激情,但很快就被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繁忙给磨灭了。紧接而来的便是抚小奉老,养家糊口,成天为生计奔忙,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雅趣。退休后,儿女成了家,孙子都上了学,再不用我们操心了,我和老头子又重新回到了两人世界。每天,夫妻相伴相…  相似文献   
222.
战争时期往往是考验人性的时期。文工团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经受住了人性的考验,交上了最优秀的答卷。在小说中,枪炮和玫瑰是意象符号,有着深层丰富的含义。枪炮是敌对抗争对象的代名词。文工团战士不但要和敌人作战,还要和寒冷、饥饿、肮脏、疾病、虱子、干渴、潮湿作斗争。玫瑰是一切美好温情的代名词。他们自爱、自律、自强。志愿军的人性大爱体现在中国和朝鲜的人性大爱、战士和战士的人性大爱、军官和战士的人性大爱、战士和敌人的人性大爱、战士和动物的人性大爱。作者全方位地扫描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223.
224.
爱尔兰诗人托马斯·摩尔的诗作《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堪称西方的“葬花词”。这首优雅感伤的民谣由于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颇受国人喜爱。但译诗之难,众所周知。细究吕志鲁先生的译诗,从具体而微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方法。忠实是诗歌翻译的根本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忠实:形式上的因袭,意即无韵或押韵的长短句;二是内在的忠实:理解无误,用字准确,意境相同。在不可能绝对忠实的情况下,根据尽量近似的原则,以诗译诗不失为诗歌翻译的良方。  相似文献   
225.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精髓,他运用多种体裁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不被人们重视的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分析中,探究他的唯美主义的特征,认为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王尔德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幻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假、丑、恶的鞭挞。同时,也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226.
“读者期待视野”和“结构召唤性”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的独特的、开放式的叙述模式和结构安排,并详细分析了小说结构召唤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独特关系,同时也初步探寻了艾米莉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27.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成功塑造了一位出身没落贵族家庭,饱受清教思想侵蚀和南方父权体制摧残的南方女性艾米丽的形象,真实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巨大变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艾米丽充满悲剧性结局的成因及其疯狂、分裂、扭曲的性格根源进行解读,可以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摧残。  相似文献   
228.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最杰出代表和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刻画了由于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妇女形象,但是他却献给了这位古怪、高傲而又悲凄的老处女一朵红红的玫瑰.福克纳为什么献上了一朵玫瑰?福克纳又为什么选择献上了一朵玫瑰呢?  相似文献   
229.
文章重新厘清《献》文的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小说中第一人称集体型叙述声音"我们"并不是前后一致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杰弗镇前后三代居民,穿越时空,以既有"共言"的形式又有"轮言"的形式共同叙述了这一故事,文章应用申丹关于"视角越界"的论述解释了文本中出现的所谓"全知叙述"现象。  相似文献   
230.
从功能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一朵红红的玫瑰》进行通过对语篇体裁,语域及人际纯理功能三方面的分析,试图从功能意义揭示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