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宋辞赋,作为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其时代特征、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沉潜内敛心理特征的影响;释、道、理学思想的影响;题材的选择、构思方面的影响。南宋辞赋创作风格上多表现为情感的细腻、深婉,理趣的悠长以及构思的新颖奇巧。  相似文献   
52.
正暨南学报2014年第3期张海鸥:《宋代铭文的文体形态和文化蕴含》指出现存最早的铭文是商代的,镌刻在青铜器等器物上,文辞简朴。周代铭文出现四言韵语,篇幅有长达291字者。秦汉铭文刻石者大增,以四言韵语为主。汉末至六朝出现不刻于金石的铭文,文学性增强,用于私人生活的铭文增多。宋代铭文远多于前代之总和,用途广泛,文体形态多样,虽然仍以四言韵语和骚体为主,但各种语体都有,甚至有散体无韵者。仍然有刻于金石者,但多数都只是写在纸  相似文献   
53.
张爱玲是深受中国传统美学影响的作家,她的小说运用了诸多意象及其特殊设置方式,在其华丽的语言、缤纷的意象中蕴含着阴阳两极、物极必反、回归安稳的中国式意趣,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又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4.
论宋赋诸体     
历代赋各有其特点,宋赋未必就逊于西汉、魏晋、隋唐。宋赋诸体(骚体赋、汉大赋、骈赋、律赋、文赋)皆备,赋之为用,实超过前人。宋赋与宋诗、宋词、宋文一样力求革新,不肯蹈袭前人。题材较前代更广泛,并好在赋中发议论,往往以文为赋,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  相似文献   
55.
五 此外,宋代理趣诗无论其思想内涵,或者是外在表现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道家精神的影响.从思想内容上看,老庄遗弃尘寰、渺视宇宙、乘化委运、任性达情、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主张,既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不少诗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同时也成了他们在诗中抒写情志时感触颇深的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56.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是后人很难超越的,宋诗只得另辟蹊径,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诗坛。比起激情澎湃的唐诗,宋诗显得理性而冷静,“诗主理”也便成为宋诗的一大特点。苏轼是宋代伟大的诗人,宋诗的特点在他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57.
自然审美是《庄子》的重要内容,《庄子》明确肯定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对天地自然有由衷的欣赏甚至崇拜之情,此乃其哲学观念之基础.《庄子》对后世中华自然审关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对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将自然审美从对象自然提升到环境自然层次,其推崇的天地境界成为中华自然审美极境;集中呈现天人间理性联系,凸显了自然审美理趣;突出了自然审美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58.
作文是人生世相的个性化解读,趣味是这种个性化行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增强作文的理趣,让渊邃的灵魂飞扬;增强作文的情趣,让恳挚的情怀坦白;增强作文的文趣,让独到的语言“放电”。  相似文献   
59.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本文主要从文章的美读和文章的趣读两方面出发,谈谈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对文章美的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相似文献   
60.
李萍 《兰州学刊》2011,(3):143-146
诗中有禅,在悠远深邃中传递智慧;禅为诗境,在佛光智理中体会宁静的禅趣诗,用禅的机锋、睿思、理趣来显示诗境的空灵,既见修禅本义,更见人心坦荡,但言禅理以避免理胜于辞,更藉重形象为突出禅趣之意。因此,今人品味禅趣诗不仅在体验历史,更寄托了自己内心所追索的一种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