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朝鲜李朝的燕行使和中国明清时期的琉璃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鲜好多名人学士回国后都在著述里留有琉璃厂的记录,而燕行使与中国学者在琉璃厂结下的深厚友谊也在当时和后世传为佳话,由此可以看出,燕行使与琉璃厂的结缘对朝鲜吸收先进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阿勇 《当代老年》2013,(12):26-27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沉寂多年的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又重新热闹起来。此时的琉璃厂,有多家店铺正存出售“东北货”。所谓“东北货”,是文物界对溥仪在长春伪满洲国流散文物的通称。当时,一些颇有心计的投机商人,从关外大罐收购这些散失文物带入关内,再以高价卖与北京琉璃厂古芾店铺。一买一卖,文物价格顿时飙升,许多古玩商人正是靠如此收售“东北货”大发横财。  相似文献   
13.
侯建中 《北京纪事》2013,(5):108-109
有文人的地方必定得有书,北京的书店和文玩业便跟着兴隆起来。到了大清国.乾隆皇帝要编(《四库全书》,编纂的官员们要到书店去搜集各类古籍;进京赶考的举子,来往京城的官员,文人墨客也要购买书籍。琉璃厂、隆福寺的古旧书业便应运而生,成了北京城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仁恺与张伯驹相识在古玩铺 杨仁恺,1915年出生在天府之同的岳池县。1945年进京,成为了琉璃厂的常客。 杨仁恺出入于琉璃厂古玩铺的时间长了,与这里的老板和伙计们相处得很好,尤其是与店员一层更为熟悉,能够无话不说,更能说些知心话,这样,琉璃厂哪个古玩铺发现了什么珍贵古物,他都能得到信息,也能想办法一睹真容。  相似文献   
15.
麻雯 《北京纪事》2013,(9):65-68
若有若无的古琴声飘然而至,指间的香烟缭绕不绝,茹古斋主人刘国柱一身中式服装,神情恬静淡然。从8岁花两块钱淘到清早期拓本《颜家庙》,到1997年开始经营百年老店茹古斋,他与琉璃厂之间有着道不尽的缘分。  相似文献   
16.
何可 《山西老年》2008,(11):30-30
古玩收藏过程中,低价买到真品叫"拣漏",掏高价买了赝品叫"打眼"。历史上一些名人甚至收藏家也难免会"打眼",他们的故事读来也可博一笑。光绪年间,湖北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其间曾游琉璃厂,看到一古董店陈放一尊巨瓷,器形奇诡,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旧书铺     
张恨水 《21世纪》2010,(9):42-42
北京琉璃厂隆福寺各旧书店,以卖旧书著名予国内。说者谓彼等虽出身市井,然凡一书也,内容如何、著者如何、纸如何、版如何,知之极真,辨之极详,看书索价,大有研究。且其对购书眷之性情与身分,亦洞烛无遗。因知购者非此书不可,故高其价,宁可交易不成,而勿容易脱手也,予闻此言,亦颇韪之。佣书之余。辄好涉足书摊,以搜索断简残篇为乐。至古色古香,整洁完好之书,则不敢问价。不但不敢问价,且亦不敢翻阅,明知商人以古董视之,多此一摩抚,亦殊无味耳。  相似文献   
18.
砾华 《社区》2014,(20):17-17
清代官场中人,爱玩古物成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沧州南皮人,也酷嗜此道。近日,笔者连续读到两则“张之洞误买假古董”的“集藏趣闻”。“趣闻”一:张之洞奉命回京述职,偶到琉璃厂闲逛,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一口大缸:此缸形状古怪,古色古香,缸体四周刻满了小蝌蚪状的篆字。经与店主砍价,以2000两银子购得。随后将这件宝贝不远千里带回武昌总督衙门,还让工匠将古缸上的篆文拓了几百张拓片。  相似文献   
19.
柳学智是武汉人.武汉这个城市对于北方人来说是南方,但在南方人眼里又是北方.已经入冬了,采访那天又格外冷,但他似乎对冷不怎么敏感,仍穿一件单衣.对我来说他还是个扛冻的"南方人".2007年9月2日,"南方人"柳学智在南新华街41号开了一家名为"甲骨天地"的店铺,主营与甲骨文相关的艺术品.这家仅11平米的小店在琉璃厂一带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20.
成都的茶馆     
张新民 《社区》2002,(18):56-57
真想再去成都泡一天茶馆。 广东没有茶馆,曾经盛行过茶楼、早茶,茶只是点缀,实质是吃早餐,而且是很隆重很油大的早餐。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