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0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82篇
管理学   428篇
劳动科学   54篇
民族学   183篇
人才学   155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1853篇
理论方法论   393篇
综合类   4979篇
社会学   1247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584篇
  2013年   537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743篇
  2010年   738篇
  2009年   699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497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1.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蒙古族作家满都麦的作品作全新解读,而解读本身即是生态美学意义上的人格重建过程,同时也是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重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转型,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43.
当艺术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蓓 《东方论坛》2004,(4):31-34
摘要: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泛艺术的现象.泛艺术被人们看作艺术终结的先兆.其实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容易抹掉.从我们的描述看,艺术品的外延正在扩展.艺术似乎正力图把自己变成包容一切的世界性的“场”.尽管如此,艺术并没有失控,因为创造和接受活动永远是主体性的,只要艺术家和接受者对艺术的态度是真诚的,艺术活动没有被其他功利目的所利用,艺术就有无穷的生命.  相似文献   
44.
简单地题材归类不足以对邓一光的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生命传奇"是邓一光作品的共有特色。邓一光的"生命观"具有超社会性、超时空性和本体性;其生命人物、生命故事和生命叙事都具有"生命传奇"的特点。邓一光的"生命传奇"也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5.
46.
47.
在近年来出版的有关进化论的几部重要著作中,《进化论之结构》是其中部头最大的一部,厚达近1500页。在此,古生物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展示了他25年学术生涯的结晶,他也是已经在国内出版的《生命的壮阔:古尔德论生物大历史》一书的作者。  相似文献   
48.
怎样在解析几何教学中进行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学美的特征、美育的特点、数学与艺术美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论述解析几何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49.
“逻各斯”言说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希腊哲学时期,逻各斯精神是一种开放精神,这一精神作为开放世界和开放社会的哲学理念保持至今,逻各斯精神经柏拉图时期被误解后的回归,又被西方近代哲学重新赋予自由,开放的时代意义,当代哲学由此以“对话”意义或“对话”理论来彰显逻各斯的开放精神。“对话”是逻各斯精神历经几千年而仍具其时代精神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0.
东汉中后期名士郭泰生命历程经历了三次转折,总趋势是由积极入世转向避世.他以其不仕不隐的独特风姿享有盛名.其行为缘于济世行义之志与乱世生存欲望的冲突.而士群对其行为持理解和赞赏态度,反映了艰难生存处境下士人的矛盾心态.后世对郭泰毁誉不一,表明不同时期士人在道义感和生命意识间取向相异,它所揭示的是儒家人格在中国士人心态史上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