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71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2738篇
劳动科学   360篇
民族学   615篇
人才学   812篇
人口学   461篇
丛书文集   3136篇
理论方法论   1715篇
综合类   10565篇
社会学   7124篇
统计学   94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590篇
  2014年   2511篇
  2013年   1860篇
  2012年   2171篇
  2011年   2824篇
  2010年   2904篇
  2009年   2612篇
  2008年   2973篇
  2007年   1666篇
  2006年   1972篇
  2005年   1202篇
  2004年   1045篇
  2003年   608篇
  2002年   520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353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肖正凡 《老年人》2003,(2):31-31
年过古稀的人仍然父母双健,实在是一种幸福。我一直陪同父母住在乡下,虽然自己也是老人,也需要别人照顾,但我甘愿伺候父母,因为他们从来就拒绝保姆。 1986年,67岁的我从山东省教委的岗位上光荣离休。刚办完手续就患了一场疾病,天各一方的儿女们急急地回到我的身边,郑重其事地提出要雇请保姆照料我。我闭着眼睛只是摇头,孩子们连声追问我为何拒绝保姆,问得我两眼泪水涟涟。我告诉他们,你们的爷爷  相似文献   
92.
蔡娆 《华人时刊》2004,(8):34-37
当了七年副部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镕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时至今日,难觅踪影的朱镕基一切都好吗?离开叱咤风云的政治舞台后,他的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93.
邢鹏  鲁橹 《老年人》2004,(4):24-25
65岁的孙秀玲,饱经岁月风霜的浸染,如今满头白发,病也多了起来。然而,熟悉她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十分要强的老太太。10多年来,她凭着只有高中毕业的文化底子,专心致志地从事发明创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她研制的全球区时钟表和尿便输导器等,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本文记述的是她与残疾女儿相依为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感人故事。1982年,孙秀玲与丈夫协议离婚,结束了无休止争吵的婚姻生活。由于孙秀玲身体差,且工作单位———济南市第二仪表厂效益不好,根本没有能力抚养患先天性脊椎裂的重残女儿,所以将女儿让给了丈夫抚养。不…  相似文献   
94.
95.
96.
李倩 《老年人》2004,(9):30-30
我的奶奶是当老师的,虽然退休多年,但她教书育人的热情丝毫未减。今年,她来到我家,把教育学生的那一套全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要求可严厉呢。一天,我做完作业后,坐下来练钢琴。我以为奶奶不懂,应付着弹了一会儿,就准备出去玩。没料到,奶奶叫住我,说我今天练琴的时间不够。我反驳  相似文献   
97.
苏轼流放柳州的时候,当地的朋友设宴款待他。席间有一个苏轼制的小书童,名唤歌奴。当有人问歌奴,是否想家时,歌奴答曰:吾心安处便以为家。  相似文献   
98.
钟玛 《现代交际》2004,(8):70-71
三年前,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告别这湍急的“时代潮流”,告别我从内心厌倦的那种熬够8小时的工作模式,告别单位里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以及索取不尽的无数欲望,让自己做了一回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99.
《领导广角》2002,(6):27-27
  相似文献   
100.
《子夜》的创作出自生活,并非出自理念,也不是“主题先行”——茅盾的创作思想的基点是以生活为基础——当时社会性质的论战并未改变《子夜》出自生活的事实——《子夜》的人物来自生活——《子夜》写作计划的变动、缩小,正说明作家对从生活出发的创作原则的坚持和遵循——《子夜》对工运的描写缺乏生活依据,但这绝不等于整部《子夜》是理念的产物,是“主题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