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95篇
  免费   560篇
  国内免费   204篇
管理学   3613篇
劳动科学   1402篇
民族学   947篇
人才学   592篇
人口学   123篇
丛书文集   5827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1331篇
综合类   11486篇
社会学   1884篇
统计学   553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424篇
  2022年   502篇
  2021年   589篇
  2020年   581篇
  2019年   510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460篇
  2016年   528篇
  2015年   873篇
  2014年   1871篇
  2013年   1466篇
  2012年   1688篇
  2011年   1925篇
  2010年   1786篇
  2009年   1795篇
  2008年   2719篇
  2007年   1846篇
  2006年   1389篇
  2005年   1292篇
  2004年   1104篇
  2003年   882篇
  2002年   892篇
  2001年   754篇
  2000年   555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背景,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转型的影响.运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以就业数量效应为中介变量,以制度环境为调节变量,从灵活化、法制化和集体化角度探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智能驱动我国劳动关系的多元化转型,就业数量效应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且制度环境调节这一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193.
新冠疫情期间,传统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往被大量转移到云端,不同平台间的社交活动正在重塑人们原有的交往逻辑,形成人与人之间数字化连接的新规则。文章通过聚焦高校学生微信群聊中的"重复式回帖"现象,对218条样本进行编码分析,探讨这一回帖现象的特点以及背后的动因。结果表明,重复式回帖现象具有内容主题同质化与人员半固定化的特点。由于严肃场景下信息反馈的需要和轻松场景下熟人关系的互动与维护,使得传统线下面对面的社会性需求在互联网平台之中被放大。回帖参与者的身份认同、对主帖发布者的权力规训与抵抗等因素亦会导致该现象的产生。文章进而对部分用户"反重复式回帖"现象的原因以及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4.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就不能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应视为一种更为宽泛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文化价值、文化结构和文化形式入手,以揭示其内含的高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95.
云南回族家庭教育的传统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先民们信奉的宗教,它先于回族的形成而存在和传播的状况,造成了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特性的亲和,形成了回族全民信教的现象。传统回族家庭教育的伊斯兰文化主流,既是这种亲和关系的结果,又是加剧亲和状态的原因。伴随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培育宗教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回族传统家庭教育,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拉开了距离,步入了教育的误区。倡导“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的家庭教育的双重目标观,既基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又着眼于回族长远的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目标模式向双重目标模式转变,是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走向。实现这一转变,既依赖于现代社会对宗教社会的认知、理解和宽容,又寄望于宗教社会对现代社会的接纳和宗教自身的调整与更新  相似文献   
196.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它们提出了“X+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7.
理欲关系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先秦时期初步提出理欲范畴,但没有将理欲对立起来;宋明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理欲进行了界定,但将理欲绝对对立起来;晚明至清中期思想家则注意到了欲中寓理,从而提出理(道德)应为欲(世俗生活)服务的观念;近代思想家一方面继续批判宋明时期的理欲对立论,另一方面对明清之际所表现出的纵欲之弊进行了纠正。理欲嬗变过程中所显示的如下智慧:道德理想寓于生活欲求、以生活欲求之实现体现道德理想、理欲互动互益而不绝对对立等,对当今社会中的人如何处理道德理想(理)与世俗生活(欲)之关系具有特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8.
“经理,我昨天迟到了,……你忘了点名批评我了。”难道经理真的忘了吗?  相似文献   
199.
200.
哲学的必然是隐喻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依据哲学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的既成事实 ,提出“隐喻是哲学的近邻”的著名论断。这对于开拓人们对隐喻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但其论证却是不充分的。隐喻并非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 ,它是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它以有限对无限的指涉、以确定对不确定的多向度暗示以及显现本真存在的独特功能 ,超越了普通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 ,于是隐喻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