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白鲸》与希腊神话的原型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白鲸》从不乏多角度的解读。通过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神话、那喀索斯情结以及酒神精神来探析《白鲸》文本与古希腊神话精神的内在联系。同时肯定主人公亚哈求毁灭式的生命和意志,探讨人生存在的另类意义。  相似文献   
42.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救赎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主题。本文主要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救赎主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探讨作品中救赎主题的主要表现手法以及在救赎主题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相似文献   
43.
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当前国内外评论界大多认为《白鲸》是一部代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作品.然而,在小说中,麦尔维尔对亚哈船长的解构、对捕鲸业的批判以及对鲸的同情与礼赞,事实上,彰显了《白鲸》总体上是一部倡导生态正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44.
白鲸》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围绕捕杀白鲸这一主题展开,中间贯穿了大量关于当时风土人情、航海捕鲸的描写。自小说问世以来,出现了众多的分析和评论。文章从美国历史文化中所独有的不同民族同性爱恋及“美国梦”原型来为《白鲸》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作一诠释。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白鲸》中白鲸的自然属性、消费属性与工具属性的三大属性的归纳与分析,认为麦尔维尔通过对白鲸的自然属性、消费属性与工具属性的铺垫使白鲸完成了由自然性到神性的嬗变。正是通过这种潜在的嬗变,使白鲸在与"邪恶"的亚哈的搏斗中实现上帝的意志,也体现了麦尔维尔的加尔文主义的宗教信念。  相似文献   
46.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被誉为世界文库中一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白鲸》处处体现了作者对世界、人生、生活等方面的深刻的哲学思考。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哲学思想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认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实玛利体现了康德的哲学思想,而船长埃哈伯则违背了康德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7.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各国作家所热衷探讨的主题。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在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人与自然万物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的问题上,中西方常存在着区别于彼此的看法。然而,作为身处同一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中西方作家往往会得出相近的结论。《怀念狼》是中国作家贾平凹新世纪的第一部作品,《白鲸》则是美国作家赫曼.麦尔维尔1851年出版的作品;这两部作品虽属于不同年代,作家的生活经历也不同,但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都能得到相同的启示,那就是人只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与万物是平等的。人若试图超越这种平等,妄图凌驾万物之上,无视自然法则,将会自取厄运。  相似文献   
48.
白鲸》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但在前人的研究中,大多关注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宗教主题、人与自然的主题,甚至海外扩张的主题,可是少有人关注作品中的种族歧视问题,即作品中所投射出来的为了争取平等地位而战的内涵。“白鲸”身上所具有的刺眼的白色,是不是也正是白种人的一种象征呢?“裴廓德号”致死也要与“白鲸”奋战到底,是不是因为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结在为他们作强烈的支撑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9.
美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长篇小说《白鲸》中充分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创造了小说的永恒魅力和超时空的文学价值。文章运用语用预设理论,从语用预设的语境多维性、隐蔽性、文化性和语用预设量的角度,分别对白鲸、裴考德号、船长亚哈伯和航海本身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进行探索性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用预设理论对文学语言中象征意义的建构和阐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
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费达拉形象,不仅体现了白人作家的种族偏见,而且符合西方作品中东方人的"滞定型"模式,是种族主义与东方主义双重作用的结果.费达拉这一东方"他者"形象的出现,不是作家梅尔维尔个人的偏见,而是在一个充满偏见的文化语境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