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66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565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汉书》颜注成于贞观十五年,《汉书》颜注音切条例众多,运用反切系联法、枚举归纳推理法等考定《汉书》颜注音切端知系声类,分组考察端知系各声母之间混切情况,得出结论:《汉书》颜注音切端知系声类分用井然。  相似文献   
62.
本刊声明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或折合样刊)。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相似文献   
6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沟"现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已有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同一领域内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鸿沟".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宏观社会系统的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差异,以及微观个人因素方面的个人禀赋和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就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个人禀赋差距和提高个人能力,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重视个人的利益需求,激发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机,以有效合拢日益显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鸿沟.  相似文献   
64.
65.
马智 《船山学刊》2009,(4):100-103
吕柟理学在其实质上就是以“理气非二”为根本、以“躬行实践”为进路、以“心事合一”为目标的躬行实学,就是主张道德践履与事业实务的贯通为一,强调内在的德性之实有见之于外在的事业之实务的“明体适用”之学。  相似文献   
66.
一个人过日子,最不能委屈的就是自己的胃。美食达人袁枚先生曾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这位乾隆时期的大才子有闲有钱,精于饮食,面对美味珍馐如同品味诗书一般,  相似文献   
67.
知足     
张峰 《百姓生活》2010,(1):18-18
“知足”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人生天地间,是需要有知足的心态的。《老子》四十四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因贪得无厌而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因追求不止而遭遇危险,这样的人生才能过得平平安安、长长久久。  相似文献   
68.
正3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技能型高考终于成了高考模式之一。学好技术,拥有"人无我优、人优我特"的一技之长,同样值得骄傲。有了这样重大的国家政策的激励,职校学生、优秀青年投身技术行业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持续时日,对于当下的"技工荒"以及"中国制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海德格尔称"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思想之病,不过其锋芒所指主要为知识主体性与生产主体性.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及本体论出发,指明"主体"即"基体"即"第一本体".人之为人的第一本体是灵魂,而灵魂只有在具有自身知觉的心灵现象中方可通达自身.内意识不仅体现为自身知觉,也体现为内认识及内情感.其中内认识限定了绝对知识的范围,内情感是"欲求"自身正误定向和升华的枢机.基于体验的内意识为建立一种成全它者的道德主体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0.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西方哲学从纯粹的认知兴趣出发得出的关于知识的一贯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命题信念和客体信念根本不同.在西方知识论视域中对比考察儒家、道家和墨家述“知”的句法及其基本理论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先秦时期不乏纯粹的认知旨趣和句法等形式逻辑上的追求,但关于知的论述都以伦理诉求为旨归,从而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相应的成熟的认知理论以及形式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