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6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8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154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作品中的生态世界不是纯粹外在于主人公的客观世界,而是魏晋士人眼中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它具有物性和神性两大特点。其物性表现为本真性、静穆性和生命性,神性表现为完美性、神秘性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82.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钟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6)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三教之间的互动及其内部哲学与宗教的互动,使中国人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理性与神性之间可以从容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来往,形成中庸、平和的心态。 相似文献
83.
道德与价值评判:当下神性诗写的一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4):20-24
神性诗写以极端强硬的立场,抵抗当下写作的垃圾化、娱乐化,成为反对后现代主义与兽性写作的“中流砥柱”;倡导“向上、尖锐、有益”的精神指标,坚守道德与价值评判,形成“高诗歌”与“低诗歌”两厢对决的另一极写作标高。不过,神性写作自身也存在一些软肋:过分的二元对立思维和凌驾一切的企图走向偏激,尤其是神性诗写如何挺进盲区,进入日常生活与庸常事物,取得普遍意意义上的艺术成效?是其由观念到作品间的一个瓶颈。 相似文献
84.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9-105
通过对俄狄浦斯半人半神的形象塑造以及俄狄浦斯神话的重新叙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人的理性之上还存在神的或世界的理性,即神性。人类集神性、人性、兽性于一身。神性高于人的理性,兽性低于人的理性,两者都表现为疯狂,因而人、人性是在理性和疯狂之间游移不定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85.
王洪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1)
中国自古称神州,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有“神人以和”的古训,但后来我们民族淡化了神性信仰之维而强化了实用理性之维.而从西方来看,其诗学和神学有一个交汇之处便是现代主义.当代中国现代主义也应该汲取现代神性信仰的价值,以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新诗学.基督教徒作家北村的现代主义诗学呈现出了这方面的鲜明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6.
陈齐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95
狄更斯对于革命还是改良的态度一直众说纷纭,从狄更斯唯一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双城记》入手,借助阿伦特有关革命的现代政治理论来梳理和分析狄更斯笔下的法国大革命,可展现狄更斯笔下用"圆圈叙事"、"复仇"和"侠义"建构起来的大革命,揭示狄更斯在面对大革命的血腥和暴力后转向神性的求索。 相似文献
87.
孙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1):67-70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历史的视角去关注人性,从多交个角度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迟子建借助人性去书写历史,借助历史来阐释人性,从人性的根源出发,从性、神性、自然观、情感等角度去抒发自身独到的见解与感受,无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迟子建风格",这是一部作者心路历程,也是一部人性寻求自然回归的力作与良方,给予读者的是一份独有的体验和慰藉。 相似文献
88.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形象是一个给人沉默而含蓄印象的系列组合,这类形象以其“放牧羔羊”的独特身份在诸多“迷途羔羊”的形象身边担当陪衬和辅助角色。而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却塑造了一个身为“牧羊人”自己却“迷途”的独特神父———克洛德.孚罗洛形象。克洛德的灵魂被孕育了悲剧性的分裂和冲突,他与爱丝美拉尔达的相遇,是神性与人性遭遇和决斗的集中展现,其中蕴藏着人类发展中一个戏剧性的隐喻:导航者难免也迷途,迷途者在艰难导航。 相似文献
89.
“性”字出现于周初,其含义为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与心理活动。对“性”的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有两大流派:儒家与道家。儒家走的是由神性到人性的路径,道家走的则是由神性到道性再到人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90.
安晓红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34-35
本文拟在探讨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以及渗透的文化底蕴。自然是充满人性的存在 ,自然是理性的象征 ,并在神性的自然中实现人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