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53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1.
艾略特对荒原世界的描绘,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追寻人类困境的解救之途.他最后皈依基督教,并不是为了将人引入宗教的逃逸中,因为他皈依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关注人的现实境遇与道德境遇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超越此在的神性启示信仰.他是为了在神性存在中言说人的存在,追求人性的净化、圆满、超越与升华.尽管他将人性的敞开设定在上帝存在的神学景观中,但他所描绘的是一种人主动向上企盼与神性存在、上帝俯身向下惠顾的和谐景观,并没有以彼在与永恒存在否定此在与现时存在.  相似文献   
92.
《格萨尔》史诗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王是人还是神 ?至今学术界未作过专门研究。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立场与观点对此作了探讨。认为尽管格萨尔呈现出半人半神、人神合一、三种合体的双重性格 ,但他是人 ,而不是神 ;神性是现象 ,人性是本质。  相似文献   
93.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俄狄浦斯半人半神的形象塑造以及俄狄浦斯神话的重新叙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人的理性之上还存在神的或世界的理性,即神性。人类集神性、人性、兽性于一身。神性高于人的理性,兽性低于人的理性,两者都表现为疯狂,因而人、人性是在理性和疯狂之间游移不定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95.
中国自古称神州,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有“神人以和”的古训,但后来我们民族淡化了神性信仰之维而强化了实用理性之维.而从西方来看,其诗学和神学有一个交汇之处便是现代主义.当代中国现代主义也应该汲取现代神性信仰的价值,以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新诗学.基督教徒作家北村的现代主义诗学呈现出了这方面的鲜明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6.
狄更斯对于革命还是改良的态度一直众说纷纭,从狄更斯唯一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双城记》入手,借助阿伦特有关革命的现代政治理论来梳理和分析狄更斯笔下的法国大革命,可展现狄更斯笔下用"圆圈叙事"、"复仇"和"侠义"建构起来的大革命,揭示狄更斯在面对大革命的血腥和暴力后转向神性的求索。  相似文献   
97.
罗塞蒂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中期重要的诗人兼画家,其诗画作品充满了感性和神性的色彩。罗塞蒂通过主要以"女性美"为中心的内容,阐述他的灵肉合致,神、美、爱三位一体的神性审美观及其精神救赎之路,彰显出他作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8.
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分野,包含着两次转换:其早期创作具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性质,成熟期创作重在人性抒写;后期创作出现"向内转"的倾向,具有"抽象的抒情"性质和更多神性抒写的成分.沈从文由自我抒写到人性抒写的转换是一次具有跨越性意义的成功转换,而由人性抒写到神性抒写的转换,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则出现内在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其艺术创造力的衰竭,最终导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从沈从文创作的三个阶段和两次转换中,不仅可以把握到沈从文创作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走向,而且可以从中把握到沈从文"人性美学"的演变轨迹及其创作独特性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99.
100.
“性”字出现于周初,其含义为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与心理活动。对“性”的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有两大流派:儒家与道家。儒家走的是由神性到人性的路径,道家走的则是由神性到道性再到人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