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6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142篇 |
理论方法论 | 23篇 |
综合类 | 301篇 |
社会学 | 21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晚明李贽、管志道、罗汝芳等人被程朱学者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篡者称为"狂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思想与学说中的禅儒互释.狂禅派人物认为佛禅和儒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佛禅和儒学可以相互阐释,这样就能更容易明了佛禅和儒学的本旨.认识到狂禅思潮中的这种禅儒互释,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狂禅派人物看似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狂禅思潮为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的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12.
贯休的诗集《西岳集》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道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9):187-188
本文依据《禅月集》、《五代史补》等相关资料 ,对《西岳集》的名称、卷数问题进行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513.
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奔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3):63-70
禅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代禅美学研究在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佛禅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研究角度主要是分析禅与艺本质上的深层联系以及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艺作品中总结禅美学的内在规律,研究方式已初步突破传统美学的感悟式思维,而趋向于涉取西方、哲学、心理学的成果。禅美学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存在着视野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514.
张鹏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149-153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静穆、飘逸之美,概因华夏山水画艺术的精神境界惟有凭借饱含情感并诉诸直觉体验的禅宗形象体系,才能暗示、象征、启迪、感化接受者,使之真切体悟到意境形象所涵盖的、尚无直接表现出的“心随物游”、“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而诱导世人去寻觅那蕴含有生命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自由解放的精神妙境。 相似文献
515.
《全唐诗》收录张祜诗两卷,其中有一首题赠寺庙诗《禅智寺》,《张祜诗集校注》题作《上方寺》,且注释与《增订注释全唐诗》完全有别,经过考辨,其题应为《慧聚寺》。 相似文献
516.
自《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就有不少人从事翻译和注疏。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都有看过《维摩诘经》并且都留下了相关的诗篇。可见《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在《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影响中,其中它的言说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维摩诘经》与中国思想的关系非常复杂的,本文只拟从它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禅宗的宗风和两宋文人的禅诗等几个方面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窥见其影响。 相似文献
517.
张永刚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54-56,61
公安派因李贽而习禅,伴随着“狂禅”运动的兴起,在京师谈禅论学,达到鼎盛。然学术及政治的嫁接导致了公安派在文坛上只能是昙花一现。政治上对立的党争双方在反“狂禅”这个学术问题上达成默契。联合剿杀了这场运动,李贽身死,公安派成员逃避政治迫害,离散逃亡,归于沉寂。袁宏道在反思之后,风格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518.
吴言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111-116
理事圆融是以《华严经》为主的佛教哲学之精髓 ,也是甚深微妙的禅悟之境。禅宗诗歌以生动丰富的喻象 ,表达了对理事圆融的体证 ,呈显出理事圆融互摄 ,即物明真 ,触目菩提的美感特质 ,为中国诗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境域。透视禅诗理事圆融境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