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8篇 |
理论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44篇 |
社会学 | 3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3.
从空间性影响和时间性影响两方面入手,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轨道交通的研究进展,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住房价格的空间性影响,以及不同时期(规划期、建设期、运营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值得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4.
25.
王政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15-17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6.
孙珺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81-83
通过分析室内设计中玻璃艺术的表现语言,探讨了玻璃语言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认为玻璃语言因其时间性和空间性,丰富了室内空间与环境设计语言,改变了室内空间形态,提升了室内设计语言的文化品格,使其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7.
羊列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3):68-73
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用以解释创作过程审美意识生成的学说,这里我们将它运用到欣赏过程,并集中在时间性和空间性这两个方面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根据现代现象学的观点,我们重新认识了人与世界的关系,由此获得一种区别于客观的、与人自身的存在直接相关的本源的时空观念,欣赏感应正是鲜明地突出了这种时空的本源性.我们首先借助于海德格尔的去远和定向概念,分析了感应的空间性;然后从读者与阅读对象在时间流程上的同一性、现象时间的非逆转性以及我在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感应的时间性.我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种分析,能部分地揭示感应论视角的文学欣赏理论的内涵,同时也是尝试着将中国古典学说融入现代思维之中. 相似文献
28.
高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2):55-63
以“英汉语时空性差异”为研究视角,采用对比方法,对回文辞格在英汉语的字(词)、短语、句子和篇章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英语中的回文修辞更多地呈现勾连、延续的特点,句法可逆性稍弱,篇章组构犹如线条型的锁环相扣,可发挥余地有限;而汉语里的回文修辞更多地彰显块状、离散的表征,句法可逆性较强,篇章组构恰似平面型的魔方变换,可施展空间充足。英汉回文辞格均是对各自语言本质特点的发挥和利用,二者存在数量上的多寡和构拟程度上的难易分别昭示出英语的强时间性思维倾向和汉语的强空间性思维倾向。该结论有助于从修辞维度为英汉语时空性本质差异提供佐证,进一步推动英汉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9.
宋聚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1-8
汉英语中虽共有名词重叠,却在诸方面不同。文章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汉英名词重叠现象,汉语构词多以完全重叠为主而英语则以部分重叠为主,汉语不使用任何连接手段而英语多使用连字符连接。通过对汉英名词重叠的重新分类,从构词手段、构词形式、构词方法和构词位置四个方面对比分析,探求隐匿于现象背后的本质差异。汉语名词重叠具有块状、伸缩和可逆的空间性特点,而英语名词重叠具有勾连、粘连和不可逆的线性特点。 相似文献
30.
宋聚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543-551
翻译、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翻译学、语言学乃至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译作为联结不同语言的桥梁成为洞察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汉语重叠及其英译进行对比,然后对汉英语民族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再对比,试图发现汉语重叠与其英译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异,进而解释其形成的内在动因,力图揭示汉英语言的本质属性,最终窥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英译中“叠式”翻译和“对式”翻译缺乏以及汉语民族译者译本中“叠式”翻译和“对式”翻译相对较多体现出汉语的强空间性特征,折射出汉语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特质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