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8篇 |
理论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44篇 |
社会学 | 3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世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35-40
明清小说评点理论在重视叙事时间的前提下,把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性情景的评论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表现的叙事理论。明清小说评点表现在方位性、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温度性方面的空间性观念,是形成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伍尔夫十分关注作品的时间、空间问题,尤其是心理时空的挖掘和展现.在她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意象的相互叠加和参照、叙事时间的特殊处理、独特的结构手段的使用,使心理时间被赋予了空间性. 相似文献
73.
在西方激进理论空间转向的脉络下,正义等概念显著地空间化了。正义的空间性既要注重作为表象的空间分配平等,也要关注生产不正义结果的空间化过程。追寻空间正义就是要培育一种空间敏感性,激发社会运动来消除植根于空间生产实践中的非正义现象,实质上指向的是一种反抗空间霸权的努力。在此语境下,索亚回归本体论的假设以实现空间正义的理论化,并通过城市权概念中介,构建形形色色的洛杉矶劳工—社群—学院正义行动联盟,从而超越解释学的宿命,迈向一种激进的空间实践。但索亚有关区域、地方以及移民穷忙族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边缘立场与微观地形的偏好。在确切的意义上,这是在商品和生产之外寻找革命的落脚点,是一种以激进为姿态的撤退与逃离。它喻示着整个西方左派从宏大革命叙事到社群行动主体的退守,边缘解放与微观政治最终替代了作为集体行动的阶级政治。 相似文献
74.
蒋文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9-62
根据中古音的变化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古音分早晚两期,论证中古音早晚两期说,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中古音早期到晚期音变的时空性。中古音变包括音值音变跟音类音变两类,音变或以文献为依据,或从唐代方言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75.
一 般地 说,人们 往 往认 为物 理性 的 事物 具 有空 间性 ,而 精 神或 意识 之类 的 事物 不 具有 空间 性 ,这 就使 唯物论 陷 入了 笛卡 尔式 的 二元 还 原论 的悖 论之 中 。造 成这 种悖 论 的原 因在 于 :人 们总 是用 对待 普 遍性 与 特殊 性矛盾 的 方式 来对 精神 之 类的 语 词进 行笛 卡尔 式 的二 元 论还 原,使 之具 有了 空 间性 ,从而 造成 了 这一 悖 论。 由于这 一 悖论 ,使 得本 体问 题 错综 复杂 ,无 法归 为 一元 。同 时,本文 还指 出 ,本 体论 与认 识 论也 有区 别 ,唯 物论 与唯心 论 的区 别只 能从 认 识论 的 意义 来予 以解 决 ,而 不应 再从 本 体论 角度 来 进行 。 相似文献
76.
吴立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76-78
从雕塑素描与一般性素描的关联与区别入手 ,论述了不同专业性质对素描各要素不同程度的需要和主次的区别。强调指出雕塑素描的内渗性、架构性、空间性、情感性等个性化 (专业化 )特点。从而使雕塑专业工作者注重掌握雕塑素描的精髓实质 ,进一步丰富和拓宽雕塑语言 ,以利于更好地为雕塑创作和雕塑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77.
本文主要探究了Simon效应最新研究——非空间性Simon效应,并尝试用双重线性模型、维度重合理论、参考编码假说等标准Simon效应理论解释其作用机制。同时分析了Simon效应反转现象,并思考和讨论非空间性Simon效应的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78.
曾俊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7-74
本体论是对“存在”何以可能的批判性反思,也是寻求对现实事物的超越性理解。近代以来哲学家对作为“现代社会范畴”的劳动进行了批评性的哲学反思。马克思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劳动何以可能”这一本体论问题。其运用历史性与辩证性的批判方法,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抽象、片面理解,同时又利用政治经济学研究实证性、科学性,克服了黑格尔哲学中对劳动本质的唯心主义阐释。从而在唯物主义视域内实现了对劳动问题的本体论反思,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人类解放”的意蕴。 相似文献
79.
张浩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30-34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为空间性奠基。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空间"。在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分析,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