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80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434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在现象学基本方法"悬置"与佛教"止观"哲学思想互释的基础上,以现象学的"悬置"解读少林禅武养生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借鉴"悬置"基本方法,丰富和完善传统的形躯观和养生观,对弘扬本土文化和大众养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同时诗人也善于描绘动态.静可以分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动可分为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王维的山水诗以禅入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理境交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相似文献   
63.
严羽"以禅喻诗"涉及到诗学理论中的学习方法、艺术鉴赏力、思维方式、诗歌本体论等问题,其以"正法眼"论述诗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以"妙悟"对应诗歌的思维方式,以"情性"阐释诗歌的本体论.引禅入诗不仅是对前人诗学成果的继承,还在于诗学话语本身的圆通与飞动是中国诗学史上的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64.
谢榛认为诗与禅“悟同而道别”。他把握住悟这条纽带,为强化和牢固诗与禅的关系作出了贡献。他乐道的悟,直指诗艺,使诗精纯。他虽标举顿悟,具体主张却接近渐修。其悟承袭了严羽的“透彻之悟”,且掺杂了道、玄、儒诸家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65.
从功能·语用维度解析中国禅说思想中的"不说而说,说而不说".采用西方分析法,把禅说"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进行切分.从功能语言学维度,认为"不说而说"中的"不说"是已知信息、指的是静默.静默具有特殊功能.而"说"是新信息,具有归依性和情态意义,并呈梯度变化.并借用语言的评价系统进一步解析静默.同样,"说而不说"中"说"是已知信息,而"不说"是新信息,并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了"说而不说"中的"说"指的是字面意义,"不说"指的是简单隐喻表述、开放式隐喻表述、反语的表述、亡隐喻及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66.
莫言老     
吴惠民 《老友》2008,(7):25-25
(一)岁月无情白了头,人人头上不肯饶;劝君莫要常言老,“志在千里”应记牢。(二)皓首童心志未凋,精神不老最为高;古稀耄耋也学俏,喜看晚霞更妖娆。莫言老@吴惠民~~  相似文献   
67.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要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审美心理特征,具备单纯、率真、纯洁、质朴的生命内涵,充满生动活泼幽默、谐趣等儿童情趣,从而使儿童身心得到愉悦。  相似文献   
68.
东山魁夷的画与随笔和王维的山水诗共同之处在于其中的禅的理趣,其意境冲淡玄远,格调宁静超脱,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灵犀暗通中又使人品味到中日两国审美理想和文化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9.
"现象美"和"禅态美"虽然产生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其共性还是较明显的:一是直观居中的思维方式;二是具有相似的核心范畴;三是悬置现成经验.中国禅宗可以与西方现象学平等对话,并且我们能够突破"中-西"对立模式,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美学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70.
中国古代的禅宗哲学和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理性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大胆挑战理性的形式逻辑规则,并以反逻辑的话语形式颠覆了传统的逻辑规则。这两种异质的哲学都质疑理性逻辑概念的唯一性和合法性,都反对理性哲学为了坚持概念的普遍性而扼杀语词的个性化生命的举措,都采用了超越语言逻辑规范的话语策略来反对理性主义逻辑的霸权等,因而,它们在反逻辑、反概念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