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13篇 |
免费 | 360篇 |
国内免费 | 1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507篇 |
劳动科学 | 238篇 |
民族学 | 543篇 |
人才学 | 693篇 |
人口学 | 158篇 |
丛书文集 | 6396篇 |
理论方法论 | 1180篇 |
综合类 | 11496篇 |
社会学 | 2397篇 |
统计学 | 3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29篇 |
2023年 | 566篇 |
2022年 | 563篇 |
2021年 | 678篇 |
2020年 | 507篇 |
2019年 | 453篇 |
2018年 | 220篇 |
2017年 | 381篇 |
2016年 | 405篇 |
2015年 | 619篇 |
2014年 | 1692篇 |
2013年 | 1416篇 |
2012年 | 1601篇 |
2011年 | 1717篇 |
2010年 | 1623篇 |
2009年 | 1660篇 |
2008年 | 2204篇 |
2007年 | 1421篇 |
2006年 | 1290篇 |
2005年 | 1256篇 |
2004年 | 1339篇 |
2003年 | 1240篇 |
2002年 | 839篇 |
2001年 | 729篇 |
2000年 | 526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人类文化所具有的习得性或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其一,从注重普遍和谐的要求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于"和谐"的系统追求。儒家文化生态模式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应当对于我们今天寻求"可久、可大"的和谐之道提供某种程度的警示作用。其二,儒家思想注重追求"和谐"与"生生"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谐过程中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92.
杨连专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5-91
侵权行为的结果是权益的损害,损害既包括物质损失,又包括精神损害。精神损害的核心是精神痛苦,精神痛苦的严重程度是衡量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数额的重要参考。精神痛苦的根源是受害人欲望满足的受挫或受阻,精神痛苦强度由欲望满足状况与受挫或受阻程度决定并与其成正比。 相似文献
993.
陈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73-74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既是整个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缩影,同时又是影响中国今后精神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缺陷.如何看待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文章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994.
林语堂的人思想具有如下特征:以人和人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真实的人生、人生实践和人生感悟作为立论的基础;总是用智慧去观照世界,区分美丑,确认价值,即以智慧为根本;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在各种化体系中任意驰骋,在所谓“矛盾”、“对立”中自由出入;常识健全,且因看多了常识失落给人类明带来的灾难后果,而热切呼唤其回归。因此,林语堂很独异,总是远离权威、成见和时尚。 相似文献
995.
996.
张全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
诚与真,是五四文学获得永恒魅力的根源,也是其最明显的时代徽标.五四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儿童时期,散发着童真般的光芒,承载着诚与真的原始色调,显示了一个健康儿童应有的美学特征.所谓诚,即真诚,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反复强调和捍卫的人格原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相似文献
997.
京族史诗呈现了京族含蓄包容与刚健雄浑并举的海洋文化精神,是京族历史、民族精神、社会文化生活百态以及京族人思考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百科全书,体现出艺术工具论、艺术本体论、艺术形式论的多重属性.而从其精神内涵、形成方式、艺术形式看来,人生如诗、生活如诗、民族如诗是京族史诗潜在的核心命题,此种生命存在形态、艺术创作形式和人文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完善和补充,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与给养. 相似文献
998.
梁祝故事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学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1):22-27
“魏晋时代精神是真正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最自由的。”(宗伯华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正是在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后经不断加工,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改编成影片和乐曲后又成为享誉世界之杰作。其巨大成就源于它的丰厚民族文化内蕴。1600多年来,其主体部分的精神向度、文化历史指向都是一以贯之的、鲜明的. 相似文献
999.
浙江海洋精神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依元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3):1-5
在数千年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浙东人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一种海洋精神。文章以浙江沿海典型地区-浙东为重点,考察了形成这种海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并概括出面向新世纪的浙江人海洋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00.
博达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2):20-25
科学和哲学作为两门不同的学科,均以不断产出新知识为其基本学术功能;各门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把握对象的认知方式,则是各自具体实现基本学术功能的前提。对特定实证条件的物质依赖性不仅仅致使科学认知方式具有自身的三大盲区,且致使科学的所有学科部门全然无法对象性地定位于整个世界。哲学的定位所在正是科学的定位缺陷所在,由此决定了哲学的崇高学科地位,并严格规范着哲学知识的历史深化趋势和哲学研究的专业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